資料圖:1957年,朱德委員長與飛抵北京訪問的越南胡志明主席在機場接受中國兒童獻花。 中新社發 王慶祥 攝
資料圖:1987年6月29日上午,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中)及其夫人。 中新社發 鄭瑞德 攝
中新社北京六月一日電 題:專機同時降落北京 中國世界互動頻密
中新社記者 齊彬
從清晨到深夜,間隔五分鐘、十分鐘、半小時,甚至同時有專機降落。
首都機場貴賓服務公司黨委書記陳京云,憶及去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一天的情景,仍興奮難抑。當天,共有五十多位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抵達北京,是首都機場歷史上最為忙碌的一天。
陳京云二十多年來一直在機場負責接待外賓。她所領導的貴賓服務公司,二十九年前被稱作“煙茶分隊”,隸屬于候機樓餐廳,人員不過十幾。隨著訪華貴賓的日漸增多,業務不斷拓展,如今該公司擁有員工一千多人。
奧運會期間,共有一百二十五位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到訪中國;整個二〇〇八年,中國共接待一百八十多位外國高級領導人,而在二十多年前,中國每年接待的元首或首腦級外國政要,也不過三十位左右。難怪外交部長楊潔篪說,這種盛況在新中國六十年歷史上“從未有過”。
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當年,僅有十個建交國;但如今,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一百七十個。六十年來,中國的朋友由少到多,既有全球性大國,也有地圖上難覓的小國;由單調到多元,既有社會主義同志,也有資本主義伙伴,可謂朋友遍天下。
新中國成立之初,建交國絕大部分都是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越南政府主席胡志明,是第一位訪問新中國的外國元首。在一九五〇年越南內戰還未結束的背景下,胡志明喬裝打扮,化名改姓,秘密步行十七天到達中國。五年后,胡志明再度正式訪華,受到隆重禮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親往機場迎接,沿途歡迎民眾載歌載舞,鑼鼓喧天。
對于一個擁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國來說,“一邊倒”顯然是不夠的,其實早在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毛澤東就明確說:“中國愿意同一切國家包括美國在內和平共處”。五十年代中后期,美蘇兩大強權極力保持兩極格局,但亞非拉各國民族獨立運動空前高漲。
相似的經歷和愿望,以及中國領導人敏銳的洞察力,推動中國與廣大亞非拉國家人民走到了一起。到一九六九年底中國建交國達到五十個,其中絕大部分是亞非拉國家,他們視中國為最可信賴的朋友,各國政要紛至沓來。
作為一個大國,中國無可回避要與西方國家發展關系。繼法國之后,一九七八年,經過艱苦談判與秘密往訪,中美建交。三十年后,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笑言,“我的生日是十月一日,和中國國慶節是同一天。所以,鄧小平和其他中國領導人總是說,我成為中國的朋友簡直是命中注定”。
這或許有些偶然因素,但背后反映的是歷史必然,那就是世界需要中國,中國需要世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確立與深入,中國外交展現出巨大的開放與包容,不再以意識形態異同論親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大國小國皆是朋友,富國窮國都為伙伴。截至二〇〇七年底,在全世界不足二百個國家中,與中國建交的有一百七十一個。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剛剛結束訪華,財政部長蓋特納旋即抵京。從一日早晨八點半開始,蓋特納馬不停蹄地與中國財經高官會面,包括副總理王岐山以及商務部長、銀監會主席、財政部長、發改委主任等,他還會獲得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國領導人的接見,這樣的行程將一直持續到二日離開北京。
差不多就在蓋特納結束訪華的同時,上任僅兩個月的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將乘專機抵達北京,這是他首次到訪東盟以外的國家。如此頻密的外國政要訪華,已慢慢成為一種常態。特別是仍未見底的國際金融危機,推動世界大變革、大調整,到訪中國,已排入全球政要的最主要日程。
對于中國人來說,需要逐漸適應世界日漸炙熱的目光;對于世界而言,對中國的密切注視將成為一種習慣。在彼此的對視中,中國和世界將彼此調適,相輔相成,共生共榮。(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