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12日電 “紀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動12日在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出席紀念活動并發表重要講話。以下是講話全文。
同志們,朋友們,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集會,紀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向在地震災害中不幸罹難的同胞們,向為奪取抗震救災斗爭重大勝利而英勇獻身的烈士們,表達我們深切的思念。
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我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受災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蒙受巨大損失,面對空前慘烈的災難,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迎難而上,以驚人的意志、勇氣、力量,組織開展了我國歷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斗爭。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災群眾生命,最大限度地減低了災害造成的損失,奪取了抗震救災斗爭重大勝利,表現出泰山壓頂不彎腰的大無畏氣概,譜寫了感天動地的英雄凱歌。
我們按照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科學重建的原則,科學制定災后恢復重建規劃,迅速出臺一系列支援災區的政策、措施積極開展對口支援,迅速組織開展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在中央大力支持,災區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全國人民大力支援下,城鄉居民住房重建,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重建,基礎設施恢復重建,產業重建和結構調整,歷史文化保護,生態修復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績。災后恢復重建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災區人民正大踏步走向新生活。
這一切為奪取抗震救災斗爭全面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中,舉國上下同心協力,海內外同胞和衷共濟,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民族品格和風雨同舟的強大力量。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取得的成績,必將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滿懷信心地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在這里,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在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第一線英勇奮戰的廣大干部群眾、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民兵預備役人員和公安民警,向大力支持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的全國各條戰線的廣大干部、群眾,各民族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向踴躍為災區提供援助的香港同胞、澳門同胞、臺灣同胞以及海外華僑華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們的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得到了眾多國家的領導人、政府、政黨、社會團體和駐華使館、聯合國有關組織和一些國際機構、外資企業,以及國際友好人士的真誠同情和寶貴支持,在這里,我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再一次向他們表示衷心地感謝!
同志們,朋友們,當前,我國正處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時刻,在前進道路上,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奮力奪取抗震救災斗爭的全面勝利,為實現黨的十七大描繪的宏偉藍圖而團結奮斗。
我們要繼續扎扎實實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增強的綜合國力是我們戰勝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的堅實物質基礎,也是我們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的堅實物質基礎,我們要牢牢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認真落實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全力做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各項工作,努力奪取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勝利。
我們要繼續扎扎實實推進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做好災后恢復重建工作,關系災區群眾根本利益,關系災區長遠發展。當前,災后恢復重建任務仍十分繁重,我們要全面落實中央關于災后恢復重建的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攻堅克難,力爭用兩年時間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標任務。要堅持以人為本,以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優先恢復群眾基本生活條件和公共服務設施,確保受災群眾早日住上永久性住房。
全面恢復和提高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水平,大力提高基礎設施保障能力,積極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努力建設人民安居樂業、城鄉共同繁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幸福美好新家園。
要繼續全力做好對口支援工作,同時要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引領災區廣大干部群眾,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要加強對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資金、物資的監管,確保工程建設質量。
我們要繼續扎扎實實加強防災減災工作。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是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要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防災減災并重,治標治本兼顧,政府社會協同,全面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和抵御能力。要加強防災減災領域及國際人道主義援助等方面的國際交流、合作,為人類防范和抵御自然災害作出積極貢獻。
同志們,朋友們,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的偉大實踐再一次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拼搏才能勝利。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勇敢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和風險,全面做好各項工作,以優異的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