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綿陽五月九日電 題:北川與平武:寧靜·喧囂·希望
中新社記者 肖青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周年前夕,中新社記者計劃從擂禹路進入極重災區北川羌族自治縣關內,采訪唐家山堰塞湖、關內十二個鄉鎮重建和數萬民眾生活狀況。然而,因雨、因事,記者只好改變行程,于是有了北川、平武紀行。
穿越寧靜老縣城
五月七日清晨,淅淅瀝瀝的雨下個不停。記者從擂鼓鎮板房區順著蘇寶河拐上擂禹路。前行不到十分鐘,有警察攔車:前面因交通事故暫時禁行。
還有一條近道能上唐家山:數日前剛剛打通的一條工程便道,順著老縣城王家巖山邊直通唐家山堰塞湖壩頂。經過特許,我們驅車駛入北川老縣城。雨霧中,沉睡了近一年的縣城里,七零八落的建筑廢墟無聲矗立著。
震后第一次登上王家巖。去年就是這座山體大滑坡,摧毀了北川醫院、法院、幼兒園等,瞬間吞噬數千人。如今,滑坡體上已芳草萋萋。那條工程便道無防護欄、無植被,一邊是被連日陰雨浸泡過的巨大滑坡體,一邊是高達百米的懸崖,崖下便是從唐家山堰塞湖奔流而下的湔江。
再次節外生枝:前面的路突然消失了,橫亙前方的是一堆亂石。無法繼續前行,記者調頭回到老縣城。
臨近周年,已有三三兩兩民眾入城祭奠。
記者看到,有關部門在三道拐、縣委大門、北川茶葉公司等處搭砌專門用來燒香、點蠟的水泥臺,在靠近茅壩中學的禹龍干道上搭建了白色的牌坊,黑紗繞門、黃菊鑲嵌,一片肅穆。
幾輛運送黃菊、松柏的卡車停在路邊。一位正在忙碌的任家坪村村民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冒雨工作好幾天了。周年之際,會用五萬一千二百朵黃菊在遇難者集體掩埋處鋪成“5·12”字樣,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
震后一年,北川老縣城比往日更寧靜。
陳家壩繁鬧喧囂
穿過老縣城,記者前往鄧家、陳家壩。
陳家壩是有著十八個村的大鄉鎮,地震中四分之三的村子出現了山體滑坡,三百余人遇難,二千一百余人受傷,是北川縣城外受災最重的鄉鎮。如今,陳家壩板房區除了醫院和學校外,已經無人居住,據稱民眾都已經回到原址重建新房。
沿著那條唯一的公路穿過陳家壩,用各種木板搭成的簡陋商鋪沿路林立:日用品、理發店、小飯館,應有盡有。
村民張道貴正在攤位上吃午飯。他告訴記者,地震后,原本在城里打工的他在路邊開了個雜貨鋪,生意還不錯,好的時候一天能掙百八十塊錢,兩口子干脆就住在鋪里。家里的住房沒有受到影響,他們就開了間旅館,打工人員來住收十元一晚,老板或記者就會多收點。他說,地震后到陳家壩的記者太多了,幾乎天天有人在他那兒住。
記者估算了一下,老張現在的收入跟地震前打工時相比,竟不相上下。
看著人來車往的臨時街道和雜亂卻繁鬧的商店,令人感到:生活著,忙碌著,就有希望。
南壩孕育新希望
位于九環線上的南壩鎮是平武縣受災最重的鄉鎮,百分之七十的房屋損毀,因通往平武縣城的大橋斷裂,一度成為“孤島”。一年后的今天,南壩鎮顯得很忙亂:舊的危房基本被拆除,街道上到處堆砌著重建所需的沙石、水泥、木料,有的新房已經開工,不少民眾暫時還住在板房里。板房區的菜市場里人聲鼎沸,新大橋的橋樁已經矗立起來。
三十三年前也曾遭受地震重創的河北省唐山市對口援建南壩。據介紹,從去年底以來,唐山對口支援南壩鎮的項目相繼開工。目前,南壩中學工程進展順利,圖書館、辦公綜合樓主體工程已竣工,一號教學樓已經封頂,工人們正在安裝窗戶、屋頂隔熱層。南壩中學李校長告訴記者,教學樓是他們看著修起來的,非常結實,今年九月,孩子們就可以在新教學樓里上課了。
在南壩中學外,有一個可以望見整個南壩鎮的平臺,好些村民在那里聊天。張大姐告訴記者,他們經常來到這里,遙望南壩這一年的變化,看著滿目瘡痍的街道變得平整,一個個嶄新的板房區搭建起來,一幢幢新房建起來,讓人很激動。(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