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雜志記者/謝黎 拉巴次仁
“在舊西藏,我和家人只能光著腳走路,吃貴族的剩飯,每天都填不飽肚子。”62歲的藏族民營企業家格桑說起他的童年,神情凝重。
從負資產到億資產
1947年10月的一天,格桑出生在日喀則白朗縣的一個農奴家,他和父母及3個兄妹成為貴族巴扎的“朗生”(世代家奴)。
格桑一家人吃不飽,穿不暖,高利貸契約更像一座大山般重重地壓在他們頭上。“我們家欠了貴族50多尅青稞,一尅相當于現在的28斤,都是高利貸,1尅青稞一年要支付三分之一的利息。今年還不上,明年又接著借,利息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我們永遠還不起。”
1959年西藏開始實施民主改革,1960年,格桑的家鄉——白朗縣巴扎鄉巴扎村的改革開始了。“大家一把火就把契約和地租都給燒了,我們家的高利貸契約也當場燒毀了。大家高興地圍著篝火唱歌跳舞,通宵達旦。”格桑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那時的歡慶場面。
“當時,中央政府派工作組給我們分地,有很多木牌上寫著各家各戶的名字,然后像木樁子一樣釘入各家的農田上,我們家第一次有了土地,一家6口人分到了26畝地,還分到了貴族的3頭犏牛和一對卡墊(藏式地毯)。”
民主改革后,格桑第一次離開家鄉到了拉薩,看見了布達拉宮。他得到讀書的機會,走出雪域高原,到陜北高原求學。學成后,格桑去了部隊工作。1983年,格桑從部隊轉業,被分配到日喀則地區工業局,成為一名國家干部。
1983年底,格桑離開了被同事們稱為“鐵飯碗”的工業局崗位,開始組建日喀則歷史上第一個民族手工業銷售公司。
“當時,很多人勸我說,企業經營不好,你到時候丟了飯碗怎么辦?但我有決心辦好企業。政府給我們企業發展提供了很多優惠政策,在稅收、貸款各方面給我們優惠,同時還提供人員培訓費等扶持資金。”經過在市場經濟中的多年“打拼”,格桑的公司日益發展壯大。
“現在我的公司是集團公司,資產超過了一個億,下面還有8個控股企業,”如今已是西藏日喀則地區亞美責任有限公司董事長的格桑自豪地說。他所在的公司生產的唐卡、地毯、卡墊、金銀銅器制品等民族手工藝產品,熱銷北京、上海、廣州、浙江等省市,部分產品還遠銷海外。
倫珠措姆的故事
從昔日的農奴到今日資產上億的企業家,格桑這個普通藏族人經歷的人生變化可謂翻天覆地。而在西藏這片雪域高原上,許許多多的人都和格桑一樣,在經歷著他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轉變。
“我在西藏有3個農村調查點,十幾年來,我每年都到這些村子里去看看,住上一段時間,去感受和記錄那些變化。”作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員,藏族學者羅絨戰堆選擇了這樣的方式來融入他所關注的人們。
這3個村子分別是西藏林周縣的春堆村、墨竹工卡縣的倫布崗村和扎囊縣的扎西林村。幾乎每到秋收季節,羅絨戰堆就會出現在這些村子,鄉親們久而久之都把他當成了村里人。年輕人喜歡聽他說外面的世界,老人們則愿意跟他聊聊過去的事兒。
老人們告訴羅絨戰堆,1959年以前,他們從來沒有吃過肉,一天只有半斤糧食(以糌粑為主),吃不飽飯;很多人一生就是一套袍子,縫縫補補過一輩子;農奴們沒有自己的房子,住牛圈或者簡易房子;沒有公路沒有鐵路,交通只能依靠雙腳;不要說面對拉薩的官員和貴族需要低頭哈腰,就是在本村大“差巴”(給農奴主支差的人)家人面前,他們也不敢直著腰板做人。與50年前相比,如今他們的生活已經完全不同了。村子通路、通水、通電,村民們能看上電視、住上新房,擁有了物質的豐富和精神上的尊嚴。
“這三個村子只有一個臨近川藏公路,另兩個都在偏僻的山溝里。但每一年村里都有新變化。”羅絨戰堆把這些年來看到的、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變遷都記下了,他甚至寫了一本書叫《倫珠措姆的故事》,說這是一本描寫西藏普通人發展和給普通人看的報告。
倫珠措姆是春堆村一個67歲的村民,她的故事對羅絨戰堆來說,就是春堆村的故事,或者說是西藏的故事。《倫珠措姆笑了,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倫珠措姆不那么累了,因為學校替她管教了孩子們》《倫珠措姆常去鄰里幫助松羊毛,鐵路通了,村里的紡織品賣得更好了》……羅絨戰堆的書就是由12個這樣的真實小故事所組成的報告。
整天唱歌跳舞也能賺錢
“曾經有國外的記者問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藏族是不是被邊緣化’,我說我只想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西藏生活的漢族人的最大愿望,就是能不能把自己的民族改成藏族,而沒有哪個藏族人想改成漢族的。”羅絨戰堆的話外之音,略微了解情況的人都能聽出來。正如他所言,西藏自治區各地非常重視培養自己的企業家,當地老百姓能做的工程就給當地老百姓做,政策上能向藏族企業家傾斜的就想辦法傾斜,藏族人在西藏經濟發展中如魚得水。
據西藏自治區工商局統計,到2007年底,西藏有私營企業4236家,從業人員8.1萬人,注冊資金139.6億元。這些私企中,90%以上是藏族老板。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激發了西藏人的創業熱情,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如藏醫藥、藏毯、藏餐、手工藝、旅游產品等行業中“頗有建樹”。
近年來,西藏交通條件的改善,特別是青藏鐵路建成通車所帶來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增加,更是打破了西藏的封閉狀態,使西藏融入了全國大市場。
今年44歲的多拉原是西藏日喀則市曲美鄉宗村的木工,1982年他貸款購買了汽車開始跑運輸,起初專為日喀則百貨大樓從上千公里外的青海格爾木拉貨,但那時道路不暢,非常辛苦。1994年,多拉成立了“西藏日喀則市珠峰農機有限公司”,并擔任公司總經理。“青藏鐵路通車后,貨物運輸更便捷了,企業的業務量也更多了。”目前,多拉的公司已在日喀則、拉薩、江孜等地設立了多個門市部,并在青海等省市設立了辦事處。
“鐵路通了,整天唱歌跳舞也能賺錢。”拉薩市郊堆龍德慶縣桑木村的次仁旺堆老人心情不錯。老人的自信來源于現實。他們村從2005年底開始與一家旅游公司合作,開展了“藏家樂”民俗旅游服務,接待來拉薩觀光的游客,這給村民們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
旅游者的到來不僅讓西藏越來越開放和包容,也帶動了許多產業的發展,具有民族特點的賓館、餐廳、歌廳等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民族手工業品開始暢銷市場,扎囊的氆氌、江孜的地毯、杰德秀的圍裙、浪子卡的藏被、拉孜的藏刀、加查的木碗、仁布的玉器等,都讓人們愛不釋手。
羅絨戰堆告訴記者:“春堆村里50%以上的青年人都外出打工了,他們到拉薩從事各種工作,開出租、擺地攤、干建筑業等等,村里生產的輕紡織品也主要是通過拉薩市場銷往各地,農戶現金收入的近60%都與拉薩等西藏的中心城鎮相關聯。而盛產輕紡手工織品的扎西林村則全村都在抓緊紡織,以供村里的商販們把織出的氆氌、圍裙等產品拿到拉薩八角街上出售。青藏鐵路的輻射效應已經開始顯現。”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