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通”夢圓,兩岸經濟合作迎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昨天,在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與會代表建議:應著眼長遠,盡快構建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實現(xiàn)“1+1>2”的理想目標。
我們已經喪失了太多機會
實現(xiàn)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僅過了五天,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便盛大開幕,兩岸同胞期盼合作雙贏的愿望顯得如此“迫切”。
“我們已經喪失了太多機會”。來自臺灣的經濟學家林祖嘉教授談到:過去,因為不能直航,第一個在臺設立亞太營運總部的跨國公司,2002年去了菲律賓;在臺歐洲商會會員從全盛時期的逾千人減少至不到500人。兩岸經貿無法正常化,使臺灣失去了發(fā)展總部經濟的先機;人流、物流的阻隔,讓在大陸投資的臺商失去了在兩岸進行產業(yè)整合的機會。
從上世紀50年代初便參加兩岸經濟發(fā)展規(guī)劃工作的臺灣經濟學家葉萬安,退休后的10多年里,一直關心兩岸經貿發(fā)展,先后來大陸近70次,他始終堅信:“只有兩岸經貿合作更加密切,雙方才都能在全球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深化合作不妨“先易后難”
兩岸經濟合作如何進一步深化?與會代表按照“先易后難”的思路給出眾多合作機制總體框架。
林祖嘉認為,現(xiàn)階段兩岸關系正常化的意涵,在于立即實施同等待遇的開放性措施,例如開放大陸資本赴臺投資,放寬臺商在大陸的投資限制,并在金融機構互設分支機構、貿易投資避免雙重征稅等方面建立合作機制。
“兩岸商品貿易應逐步實現(xiàn)自由化。”隨著經貿關系的不斷深化,在一些領域或地區(qū)可以提前實行貿易自由化;可以考慮在金門、馬祖和海峽西岸的大陸經濟區(qū)成立“海西自由貿易區(qū)”,作為兩岸自由貿易的試點。
“從逐步建立正常的貿易關系,到聯(lián)系緊密的經貿關系,最后到高度依存、共同繁榮的‘經濟共同體’”,這是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的“三步走”設想。他提出,當下應在條件相對成熟的長三角、珠三角、福建沿海及環(huán)渤海地區(qū)選點,設立兩岸經貿合作“政策性實驗性平臺”,為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建立做鋪墊。
經貿發(fā)展有利積累互信
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應基于兩岸經濟關系的發(fā)展特點與形勢需求。
經濟關系的功能性轉變,有賴于制度層面的有效安排。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建議,兩岸應完善和構建“以兩會協(xié)商為主、國共平臺先導、民間行業(yè)輔助”的多層次、多元化溝通機制與平臺。他相信,新形勢下構建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將對兩岸經濟關系轉型升級乃至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兩岸經貿關系的深化發(fā)展,有助于增進兩岸更多階層與群體的共同經濟利益;兩岸在經濟性、事務性問題上的溝通與協(xié)商,也有助于兩岸逐步積累互信,為兩岸良性互動提供良好氛圍和建立基礎。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