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世界人權宣言》發表60周年和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堅持把《宣言》的基本原則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使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進一步充實、豐富、發展,中國人權事業取得偉大成就、實現歷史性進步。日前,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林伯承就中國人權事業30年來的發展狀況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
記者: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歷史進程,中國人權實現了怎樣的重大進展?
林伯承:改革開放30年來,人權事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組成部分,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歷史轉折意義的偉大進程,實現了《世界人權宣言》的宗旨原則與基本國情有機結合,發生了世界矚目、順乎民意、符合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伴隨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奮斗歷程,中國人權煥發出健康發展、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摒棄“以階級斗爭為綱”,將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開創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成為中國人權發展的新起點。中國共產黨實施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帶領人民艱苦奮斗,推動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中國人民穩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中國人權事業蓬勃發展,為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人權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二、伴隨中國社會思想解放的逐步深入,中國人權呈現與時俱進的發展態勢。“真理標準問題討論”是對人的思想的大解放,也是對人權的大解放。“姓資姓社問題討論”,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極大地解放了人們思想,推動人權理念和實踐發生深刻變化。“姓公姓私問題討論”,推動全體社會成員依法平等參與社會經濟事務,人的尊嚴和人權得到社會廣泛的重視和尊重。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深化、升華了人權的價值、理念和實踐,已經并繼續對中國人權的發展產生具有歷史意義的推動作用。
三、伴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國人權在經濟領域進而在社會各領域都發生深刻變化。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變到充滿活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場前無古人的偉大變革。國有企業煥發活力,民營企業異軍突起,市場日趨繁榮,商品更加豐富,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對人民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影響和作用,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競爭參與的意識普遍增強,中國人權在社會各個領域都得到維護和發展,生存權、發展權和其他社會經濟權利得到進一步實現。
四、伴隨中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貫徹實施,中國人權進入了依法保障、穩步發展的健康軌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開啟了中國民主法治的新征程,標志著我國人權保障的新開端。1999年,“依法治國”成為憲法原則,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成為中國人權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人權保障的法制體系基本形成,人權原則滲透到立法、執法和司法的各個環節,中國人權在可靠的法制保障下不斷發展。
五、伴隨中國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中國人權在前所未有的開放環境中深入發展。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對外開放,形成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區域梯次開放的格局,實現了從貿易到投資、從貨物貿易到服務貿易領域不斷拓展的全面開放。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中國人權在開放中日益發展,在同世界的緊密聯系中不斷進步。
六、伴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國人權日益進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嶄新境界。科學發展觀是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30年來理論創新中最重要成果,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和重大戰略思想。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符合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實現了國家整體發展與人權發展的高度一致,彰顯執政理念、執政方略、執政行為的偉大變革。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成為中國人權始終不渝、具有偉大意義的價值理念和行為實踐。
記者:30年來,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人權取得了怎樣的歷史性成就?
林伯承: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極保障和發展《世界人權宣言》所規定的公民、政治權利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從國情出發,努力維護和發展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等其他各項人權。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發表第一個人權白皮書、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即將公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科學發展觀成為黨和國家重要指導方針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為標志,中國人權事業扎實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民族氣派、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一、中國人民的人權主體地位在改革開放中進一步彰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創造歷史、改變歷史的偉大作用,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進步,推動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權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是改革開放、社會發展、人權變化的參與者、主導者、實踐者、受益者。眾志成城的抗震救災,充滿志愿者笑容的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進一步彰顯了人民人權主體地位,展示了中國人權嶄新形象。
二、中國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奮斗中實現了歷史性改善。1978年到2007年,中國經濟實現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長速度,經濟總量由世界第十躍至第四,占世界經濟的份額由1.8%上升到6.0%。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381元上升到18934元人民幣,人均國民收入由190美元增加到2360美元。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2.5億人減少到1479萬人。中國用占世界7%的耕地,成功養育了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13億人民,這是中國對世界人權進步事業的巨大貢獻。
三、中國人民的公民、政治權利在民主法制建設中得到有效保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完善,全國農村普遍實行了村民委員會直接選舉,人民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及言論自由權等得到有效保障和不斷發展,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特殊權益得到保障。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逐步貫徹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行政管理體制、司法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法治領域各個環節的人權保障得到進一步加強。
四、中國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的維護和實現。文化事業快速發展,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強,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5.4%,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6.6%。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已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比改革開放前提高了3年多。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達1885萬人,居世界第一。
五、中國人民的經濟社會權利在全面加強社會建設中迅速發展。就業總量成倍增加。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人群健康狀況持續改善,人均期望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05年的73歲,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社會保障的總體框架基本形成,覆蓋面不斷擴大,水平不斷調整提高。8300萬殘疾人得到社會的特殊關愛。高度重視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人民的環境權得到有效維護。
六、中國人權國際交流合作在和平發展道路中取得重要成果。積極參加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人權理事會等機構的工作,參加《發展權利宣言》等一系列國際人權法律文書的起草和制定。已經參加包括《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在內的25項國際人權公約,正在積極研究批準《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廣泛開展國際人權交流合作,與世界幾十個國家舉行了人權對話、磋商,積極開展國際人權斗爭,中國特色人權觀得到國際社會更多的理解和認同。積極參與國際和平和人道主義事務,在反恐、維和、衛生、環境等眾多領域的國際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
林伯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和人民從自己的歷史和國情出發,遵循《世界人權宣言》的基本原則和人權理念,學習借鑒古今中外人類文明進步成果,加強人權宣傳、教育和理論研究,不斷深入具體實踐,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觀。人權普遍性的原則必須同各國國情相結合;人權是社會全體成員的權利;人權是一個權利體系,不僅包括公民、政治權利,而且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權利,不僅包括個人人權,還包括集體人權;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人權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穩定是實現人權的前提,發展是實現人權的關鍵,法治是實現人權的保障;人權在本質上是一國主權范圍內的問題;對話與合作是促進國際人權發展的正確途徑等等。這些人權理念在人權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和有機組成部分。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在十七大報告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文獻中,揭示、提出和闡釋了一系列重要的人權理念,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觀。
——關于以人為本。十七大報告提出,“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關于民主法治。十七大報告提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關于自由平等。十七大報告要求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自由平等理念,提出“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
——關于公平正義。十七大報告提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通過發展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關于公民、政治權利。十七大報告提出,“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關于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十七大報告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關于國際人權交流合作原則。十七大報告提出,“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在國際關系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昭示國際人權交往要堅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倡導對話、反對對抗的原則。
中國政府和人民從自身情況出發,揭示了人權發展的基本途徑。在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總體布局,由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建設任務,擴展為包括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昭示了中國人權發展的基本途徑。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公民、政治權利,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以及環境權等相關權利的保障,只有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以及生態建設中才能實現。
記者:在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事業發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上,您還有怎樣的考慮,又有哪些具體經驗?
林伯承:紀念《宣言》發表60周年和改革開放30周年,最好的行動就是要高舉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中,進一步實踐、豐富和發展《宣言》的原則理念,不斷把中國特色人權事業推向前進。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推進人權事業,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方向,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指導實踐、引領行動。堅持用科學發展觀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指導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符合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和規律。以此為基點,我們要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高度出發,總攬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統籌謀劃、認真做好人權事業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工作,全面推進人權發展。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認真總結經驗,在實踐中不斷發展中國人權事業。經驗主要有: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發展人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中國人權取得的所有成就,歸根結底是黨領導的結果。堅定不移在黨的領導下發展人權事業,是時代、歷史和人民的自覺選擇。
二是堅持改革開放發展人權。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活力源泉,充滿生機活力地推動著中國人權不斷發展。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發展中國人權事業的必由之路。
三是堅持解放思想發展人權。解放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動力。在思想解放運動中求實創新,持續發展,是中國人權的真實寫照。與時俱進,解放思想,是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動力所在。
四是堅持民主法治發展人權。民主法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時代特征,是人權發展的基本內涵和制度保障。進一步擴大民主、完善法治,是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內在需求。
五是堅持社會穩定發展人權。社會穩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人權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保持社會穩定,建設和諧社會,是中國人權繼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六是堅持民族精神發展人權。民族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體系的重要內容,是人權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進一步弘揚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指導、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改革創新為時代追求的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權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