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0年中國發生的歷史性巨變,可以說是人類社會上一段壯麗的篇章!闭勂鸶母镩_放30年的感受,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說,“占人類1/4的人口擺脫貧困、解決溫飽、走向小康,能實現這一偉大成就,我認為最關鍵一點不是墨守教條,不是墨守成規,不是按照‘本本’上的要求來辦,而是根據中國的實際,既學習國外又不照搬國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科學技術發展上也一樣,既要學習國外先進的東西,又不能完全照搬國外,要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能夠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科學和技術成果,這樣才能夠為我們的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徐匡迪說,創新是我們民族和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30年來,從老百姓日常的消費品到雜交水稻、青藏鐵路和三峽工程,無一不是中國科技人員不斷創新完成的。其中有的是原始創新,比如青藏鐵路,在這樣高的海拔建造鐵路,外國人沒有干過,全是我們自己設計、施工的;有的是集成創新,比如說三峽水利樞紐大壩的土木工程部分,全部是中國自己完成的,電機有一部分從國外引進,一部分自己制造;有的是消化吸收再創新,比如中國家用電器,不但在中國,還在全世界占領了市場,固定電話交換機,我們有自主知識產權,而且有國際競爭力。
徐匡迪說:“中國現在是世界上造橋最多的國家。改革開放30年來,光在長江上就建了60多座橋,設計新穎、橋面高、跨度大,蘇通大橋是世界第一斜拉橋。最近在杭州灣建成了38公里長的跨海大橋,在上海東海造了東海大橋,通到深水港33公里,這些都是世界級的工程。前不久世界橋梁會議上,外國人驚呆了,不理解中國怎么能造出這么多橋,一個比一個更宏偉。中國現在能做、敢做,既有物質力量的支撐,更有思想解放的活力,工程技術人員敢于向世界級的工程技術難題挑戰。”
徐匡迪認為:“中國只有世界上9%的農業用地,養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這是很難的事情。首先是靠黨的方針政策,改革開放以后,調整農村經濟政策,把農民積極性調動起來,同樣重要的是依靠科學技術,使同樣的土地增加成倍的產量。像袁隆平院士搞的三系雜交水稻,畝產量增加一兩倍,小麥、玉米的新品種也不斷培育出來。”
“在30年前,中國的工程技術大致落后國際先進水平30年左右,人家已經提著四喇叭收錄機的時候,中國才開始生產小型單卡機,F在,國外的消費型工業產品流行不到5年,中國也能制造出來,差距正在縮短”。不過,徐匡迪認為,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現在雖是世界上第三大制造業國家,但在產品的定位上,基本上還是屬于中低檔和追趕式發展,沒能引領發展。要建設成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沒有自主的知識產權和技術是不行的。
“建設創新型國家,就是要逐步從跟隨、學習型發展轉向自主知識創新,建立自己的制造業體系和知識產權體系”,徐匡迪說。 (廖文根)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