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我國一些地方的“干部走讀”現象較為普遍,社會上對此議論頗多。所謂“干部走讀”,一般是指縣鄉兩級干部家住縣城以上的城市,本人在縣城或者鄉鎮工作,要么早出晚歸,要么周一去單位上班、周五回家過周末。對于這種現象,社會上的議論多是批評性的,認為這些干部脫離群眾、作風漂浮、官僚主義,造成行政成本增加和腐敗。一些地方黨委和組織部門也采取了不少措施試圖減少這種現象,如規定干部每周或者每月在工作地必須“住讀”多少天,改善“走讀”干部在工作地的住房和其它生活條件。但是,這些做法收效并不明顯,“走讀”現象并沒有真正減少,“住讀”干部的作風也沒有明顯改善。這就需要我們深入分析和正確認識“干部走讀”這一現象。
●“干部走讀”是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結果,是農村社會結構變化和干部人事制度的產物
分析“干部走讀”現象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兩個主要方面:一方面,“干部走讀”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和城鄉人口流動的產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水平迅速提高,其重要表現和成果是農村人口迅速向城鎮遷移,由農民轉變為市民,實現職業和生活方式的轉變。這是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但是,我國在城鎮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時,城鄉發展差距并沒有縮小,反而越拉越大。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更多的農村人口愿意遷移到城鎮工作和生活。很多農村基層干部和其他農村人口一樣,想方設法把自己的家庭搬到了縣城甚至更大的城市居住生活,其目的一是希望家庭生活環境和條件更好一些,二是希望能夠給孩子創造更好的讀書和就業的環境和條件。
另一方面,“干部走讀”是農村社會結構變化和干部人事制度的產物。一是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大門向農民逐漸打開,農村人口可以而且已經大量向城鎮遷移和流動,大量農村知識青年進城;二是恢復高考制度,使很多優秀的農村青少年通過大中專考試選拔脫離了農村;三是所有制結構和就業創造制度的變化,農村“精英”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渠道。所有這些已經和正在改變著城鄉社會結構,同時深刻影響著農村干部人才的來源和培養。同時,相當一部分鄉鎮基層干部需要從城鎮在職干部中選拔和培養,而城市機關的中青年干部雖然具有較高的學歷文憑和知識水平,但是缺乏對國情特別是農村實際情況的真切了解,缺乏基層特別是農村工作的實踐鍛煉,處理復雜問題、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不足,也需要把他們放到基層特別是鄉鎮去鍛煉。因此,根據農村工作的實際和干部培養兩個方面的需要,這些年來,各地都在積極探索讓優秀的有培養前途的城市機關的中青年干部到鄉鎮工作。另外,為了避免本地干部可能受到過多的親情友情干擾而無法正常工作,地方各級黨政主要領導一般都實行異地交流制度。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