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中國也并非沒當過美國的盟友,但時過境遷,中國很快便從“盟友”變成了“競爭對手”,各種各樣的指責也接踵而來
中國是美國的盟友了!新鮮么?
美國《華爾街日報》10月22日在網站上報道稱,正在中國訪問的美國財政部副部長戴維·麥考密克稱,在全球金融動蕩時期,中美之間一直保持頻繁溝通,中國政府在應對此次危機方面是“負責任的參與者和盟友”。
的確夠新鮮的。法新社稱,這是美國政府官員自冷戰結束后,第一次以“盟友”二字稱呼中國。
美國人稱呼太親熱
要知道僅僅在幾年前,布什總統甚至連前任克林頓稱呼中國為“戰略伙伴”都覺得太過親熱,給修正為冷冰冰的“戰略對手”。反恐戰爭后“對手”一詞倒是不怎么用了,可夾槍帶棒的批評、指責,還是隔三差五斷不了頓。就在今年早些時候,美國政府幾位重量級人物還在不同場合抨擊中國的金融和貨幣政策,軟硬兼施地逼中國讓人民幣升值,以及讓資本市場更加開放,如今怎么就“盟友”了呢?非但“盟友”了,各級美國政府官員也一改平日的冷臉,對中國擺出一副親切、殷勤的面孔來。這又是怎么了?
說起來還不是為金融危機那檔子事兒么。
要說一開始,美國并沒把這金融危機當太大的事情,以為還能和以前那樣,憑借美國金融霸權,和華爾街出神入化的點金術,把大部分危機連消帶打,讓全世界幫著埋單。殊不知此次危機非同小可,最終不僅直接撼動了華爾街金融帝國的根基,甚至連以美國為主導的現行國際金融體系都開始動搖,美國經濟也迅速瀕臨衰退邊緣。在這種情形下,美國政府不得不暫時扔下他們喊了多年的自由貿易原則和市場調節理念,開始直接動用政府力量救市。
政府救市手筆固然是大,可都是需要往里扔很多錢的事兒,美國政府是個著名的赤字政府,光欠中國的債就有數千億美元,哪兒還掏得出這樣一大筆錢救市?增稅怕是不現實,發行國債,向外國資本和主權基金求助,怕是唯一的出路,而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則自然是他們努力爭取的首選了。
事實上,美國官員們倒也實誠,他們坦承,之所以對中國突然大獻殷勤,一是希望中國“支持美國”,也就是多買美國國債,二還是希望中國“支持美國”,也就是不急著把已經持有的巨額國債套現,否則美國本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平衡,恐有頃刻崩塌之虞。
做姿態換中國讓步
不僅如此,由于美國金融危機“殃及池魚”,令歐盟和其他國家受禍不輕,德國、法國等國已紛紛站出來挑戰美國金融霸權,逼迫美國在國際金融控制權上作出讓步,而中國不僅是這些國家極力爭取的對象,也是舉足輕重的、決定平衡趨向的砝碼,叫幾聲“盟友”,做幾個姿態,如能換取中國在這一問題上站在自己一方(至少不站在對手一方),那怎樣都是劃算的。
中國也并非沒當過美國的盟友:冷戰后期,美國時任國務卿基辛格秘密飛躍喀喇昆侖山,尼克松歷史性訪華,雙方結成了“抗蘇統一戰線”,那時候隨口叫中國一聲“盟友”,可是很時髦的事,小布什總統的父親老布什總統,當時是美國駐中國特派代表,想必對此不會健忘。但時過境遷,中國很快便從盟友變成了“競爭對手”,各種各樣的指責也接踵而來。
逢夸不喜 逢罵不怒
美國眼中的盟友與其說是這些國家、組織和力量,還不如說是后者所代表的利益,如與蘇聯結盟是為了拖住納粹,和伊拉克結盟則是覬覦中東的豐富油藏,它的盟友實則是美元、石油、勢力范圍,僅此而已。如果對獲得(或不失去)這些利益有幫助,則叫一聲盟友,說幾句恭維話,他們絕不會猶豫;反之,即使是“老朋友”,怕也只能聳一聳肩,道一聲抱歉了。
明白了這一點就該清楚了,美國人叫中國“盟友”也好,“競爭對手”或別的什么詞兒也罷,都是出于他們自身的利益考量,因此中國也該逢夸不喜,逢罵不怒,該干啥干啥,但凡中國有義務、有必要做的,他們不讓咱做咱也會做;但凡沒好處、沒義務、沒必要去做的,就算人家把“盟友”二字喊破嗓子,那也還是得敬謝不敏的。(作者:陶短房 旅居加拿大華人)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