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三日電 題:“中國面孔”詮釋“透明中國”
中新社記者 齊彬
“外交部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是一次沒有座位的新聞發布會。那是(一九八二年)三月二十六日,地點在當時外交部主樓門廳處。當時沒有專門進行新聞發布的場地,七八十位中外記者受邀出席,大家就站在我周圍。”
時光回到二十六年前,中國剛剛打開封閉的國門。由于中蘇關系出現一些微妙變化,鄧小平指示外交部作出反應,外交部第一場發布會因此舉行,發言人便是現已退隱的中國外交界元老錢其琛,當時他是外交部新聞司司長。
身著立領中山裝的錢其琛表情嚴肅,據他本人在回憶錄中描述,“作為外交部首位新聞發言人,我發布了一個只有三句話的簡短聲明……,聲明念完后,沒有提問,也不回答問題。第一次新聞發布會就結束了”。
二十六年后,中國外交部每周在寬敞氣派的發布廳里舉行兩次例行發布會,所有記者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提問,每場發布會都到沒人舉手才告結束,翻譯也由交互傳譯改為更加節省時間的同聲傳譯,發言人由新聞司三位司長副司長輪流擔任。
這樣的發布會不僅僅限于外交部,中國現在幾乎所有的政府機構,包括之前鮮少與傳媒接觸的國防部也都建立了發言人制度。發言人的聯系方式向社會公開,媒體可以隨時與他們取得聯系,了解官方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國務院新聞辦還經常就各方面熱點問題,邀請權威官員解答國內外記者的提問。
三十年前,外國常駐中國記者寥寥無幾,全年來華采訪的不足百人;如今,僅常駐中國的外國記者就有約一千人,臨時來華采訪的外國記者每年有四五千;北京奧運會期間外國來華記者更達到近三萬之眾。北京正成為聚集世界媒體最多的國際大都市之一。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空前提高,中國在任何問題上的立場都備受矚目;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也使中國民眾的知情權意識大大增強,人們對于信息的渴求越來越強烈。今年五月開始執行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明確指出“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以法律規定向外界展現中國要打造“透明政府”、“陽光政府”的堅定態度。
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會已經結束,在奧運會留下的諸多遺產中,有一項受到國際媒體的廣泛歡迎,那就是十月十七日深夜公布的《外國常駐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采訪條例》,將奧運會期間外國記者在華采訪的寬松條件長期化、固定化。只要得到被采訪對象的同意,外國記者就可以在中國采訪任何他們想采訪的人。
如果說二十多年前外交部發言人是中國面向世界的第一張面孔;那如今,中國面向世界的面孔則數以萬計,他們來自不同的領域,代表不同的政府機構,展現不同的個性特質!锻鈬qv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采訪條例》的施行,又使中國面向世界的面孔嬗變到數以億計。正如在華工作多年的路透社北京分社社長林光耀所說的那樣,“如果說中國改革開放前三十年里,改革多一點,開放少一點,那么今后的三十年里,中國一定會更加開放”。(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