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8日電 神舟七號飛船副總設計師:潘騰
作者:伍軒
作為神舟七號飛船主管副總設計師的潘騰,個頭不高,語調不高,但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充滿著自信和堅強。1995年,潘騰在獲得航天飛行器總體設計工學博士學位后,便投身到我國載人航天事業中,直接從事神舟飛船的研制工作,2003年4月擔任飛船副總設計師。十余年來,他潛心鉆研,善于創新,伴隨著神舟飛船的一次次騰飛,從一名普通的設計人員成長為一名飛船主管副總設計師,他用智慧和汗水、用無私和奉獻,為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刻苦攻關巧創新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和神舟五號、神舟六號有著很大的區別,其主要任務是要支持航天員進行出艙活動。有人說,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從返回艙邁向軌道艙的一小步,是中國航天人在中國載人航天征程上向前邁出的一大步。面對神舟七號航天員要出艙進行太空漫步,作為主管副總設計師的潘騰,深知實現航天員太空漫步帶來的諸多新的挑戰,先行的技術攻關、結構的重新設計、艙門設計、氣閘艙設計、空間通訊系統、艙外照明系統、地面試驗驗證等等,都等著他和團隊去攻關。
面對挑戰,潘騰知道,必須盯住世界航天科技發展最前沿,潛心鉆研,善于創新,才會在載人航天技術領域取得前瞻性的科研成果。
一個個難關就像一個個攔路虎擋在了飛船研制人員的面前,但完成好任務、帶好隊伍的決心始終激勵著潘騰一往直前。
早在1997年啟動的國家863研究項目“空間實驗室地面演示驗證系統研制”中,潘騰就負責總體軌道和飛行程序設計工作,解決了低軌道航天器長期運行的軌道設計等難點問題,確保了空間實驗室地面演示驗證系統的穩定可靠運行。飛船大氣層內救生軌道設計,是確保載人飛行應急救生的關鍵。在設計中,他提出了飛船在軌運行段自主應急返回救生方案,并優化了發射段八種救生模式的救生方案,使飛船大氣層內大氣層外應急救生相關飛行程序的設計更加完美。
2000年,潘騰開始參與載人飛船總體方案設計和方案實施工作,先后參加了神舟一號至神舟六號飛船飛行試驗發射場、飛控中心和著陸場的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參與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期任務的同時,潘騰作為載人航天二期工程飛船系統主要技術負責人,率先開展了太空出艙活動技術、交會對接技術等的研究,研究成果為載人航天二期工程的實施做了很好的技術儲備。
2004年,當飛船“兩總”系統明確由他負責神舟七號技術主管工作時,潘騰就和隊伍開始了神舟七號的協同工作。在“兩總”的統一指揮下,借鑒載人航天一期工程的成熟經驗,定狀態、定方案,總體設計、分系統設計幾條線一起上陣,神舟七號的研制工作全面鋪開,并且實現了技術上的高起點。
面對全新的氣閘艙設計,潘騰和總體結構機構分系統的研制人員一起研究,在原來軌道艙不能大改動的情況下,航天員從哪里出艙,門開口直徑多大,開多大的角度合適;在空間大小和總承重不變的情況下,如何適應航天員人數的增加和相應配套設施的配置。任何一點的設計差錯都將直接威脅到任務的完成和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在他的帶領下,研制人員集中智慧,經過反復的論證和計算機仿真計算,一個供航天員工作和生活的全新的氣閘艙誕生了。
氣閘艙作為航天員出艙的“過渡間”,如何確保航天員順利開門出艙、順利返回到艙內并保證關上艙門后的“密封性”,這是神舟七號飛船上的又一項新技術,所有地面驗證工作都屬首次。在飛船“兩總”系統的支持下,潘騰帶著隊伍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攻關。
在軌道艙泄復壓試驗中,泄壓的時間和泄壓的狀態曾一度困撓著潘騰和他的隊伍,艙內的東西哪些會冒氣、哪些會出水,試驗前如何進行處理、艙內氣壓值最理想的狀態是多少等一些事先想不到的問題也一個個的冒出來了,為此,他們先后進行了100多個不同工況下的試驗,最后終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找到了最理想的艙內氣壓值,充分驗證了航天員在氣閘艙內工作、生活和出艙的最佳環境。
潘騰說“過去我們說要追趕先進國家,現在我們要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要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這不只是說說而已,要靠我們去干”。
腳踏實地避名利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名利的誘惑也充斥在人們身邊,當“刻苦鉆研”和“坐得住冷板凳”變得像奢侈品般難得時,潘騰卻憑借堅定的信念和對科學執著的熱情頂住了這股浮躁之風。
在工作中,兩年甚至三年的辛苦耕耘,苦苦等待對潘騰來說并不少見:在圍繞天地往返運輸器如何能重復使用和設計簡化的問題上,他進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做了大量的理論分析和實驗,報告堆得像一座小山,3年的時間才終于得到解決方案。在設計飛船應急救生彈道時,面對缺經驗少資料,考慮的狀態復雜,實驗難度大的情況,他頂住壓力,做了大量細致具體的工作,用了兩年多的時間,才完成了應急救生彈道和飛行程序的設計任務。
說到神舟七號飛行時航天員的安全問題,潘騰說,這是飛船兩總系統最關注的一個核心問題,要想盡一切辦法確保航天員的安全。但是,關于出艙活動時艙內航天員用氧的安全性問題,著實讓他們動了不少腦筋。為了確保用氧的安全性,潘騰和他的隊伍聯手國內各大相關領域的專家,專題研討,一次次地分析、論證、驗證,最后解決了氧濃度過高的難題。
針對神舟七號飛船狀態變化較大的情況,潘騰和研制人員在關鍵產品生產、關鍵大型試驗時都盯在現場,討論方案、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他說,設計師要到現場,和生產人員一起研究討論,真正地和他們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保證產品質量,才能心底有數,才能把握關鍵,只有自己真正沉得下去,真正和飛船“捆綁”在一起,你心里才踏實。
當一艘艘神舟飛船成功發射后,當神舟七號圓滿成功時,面對鮮花和掌聲,潘騰的內心一直很平靜,他說,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經得起名利的誘惑,才能做好本職工作。
精誠團結重協作
在潘騰與飛船結緣的這些年里,他深刻體會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他說,一個工程,特別是像飛船這樣的系統工程,憑少數幾個人、幾個部門是根本完不成的。作為個體,首先要融入到群體里,才能發揮出個體的作用。
在潘騰剛擔任參數總體組副組長,負責應急救生彈道的設計工作時,他就虛心向老同志學,跟著老同志干。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完成了應急救生彈道和飛行程序的設計任務。在這次攻堅中,潘騰感到收獲最多的還是同事們彼此間的合作,一種“森林效應”。在參加“神舟二號”、“神舟三號”飛控工作中,他的這種感覺愈加強烈。越是到了關鍵時刻,他看到這種團隊協作意識就越強,任何一個部門,任何一個成員,都儼然成了一個整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飛船系統的分系統多,涉及到的學科多,集智攻關的難題也多,各分系統間的界面多,各大系統的接口多,為此,潘騰經常把大家聚在一起,發揮集體的智慧、發揮團隊的功能,許多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潘騰說,當上副總設計師以后,他更真切地感受到,在整個飛船系統這個大工程中,人與人之間都是互補的,彼此間都是互相欣賞的。一棵樹再高大,只能稱作為樹,許多大樹聚集起來,那才是一片森林。
潘騰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面對神舟七號飛船研制隊伍新、經驗少的情況,他不但虛心向“兩總”請教問題,和其他副總設計師討論問題,還像一位師長一樣幫帶年輕人,和他們一起積累經驗,掌握載人航天工程的規律。
面對著載人航天二期后續任務,潘騰正一步一個腳印地奮斗在飛天的征程上,為我國載人航天技術持續發展以及后續載人航天項目的開展做著大量工作。他說,他已做好了全部付出的心理準備,為中國的飛船,為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