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遺產的繼承、保護和弘揚
西藏文化遺產是中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視保護和發展西藏的傳統文化,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等多種手段,使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在有效保護的基礎上得到了繼承、弘揚和發展。
文物古跡得到有效保護。民主改革以后,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西藏文物保護工作,從政策、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西藏的文物管理機構逐步健全,文物保護隊伍不斷壯大,文物保護體系漸趨完善,文物研究和保護的能力不斷提高。西藏自治區頒布了《文物保護條例》、《寺廟文物管理暫行條例》、《文物單位消防安全管理辦法》、《流散文物管理暫行規定》、《布達拉宮保護管理辦法》等十幾個法規,使文物保護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國家先后在西藏進行過兩次文物普查(目前正在進行第三次文物普查),并對青藏鐵路西藏段沿線的文物進行了詳盡調查,較為全面地掌握了各類文物古跡和遺址的分布、數量和現存狀況,對處于瀕危狀態的文物古跡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整理和修繕,使流散于社會的2萬余件文物被博物館征集收藏。截至2006年底,西藏已登記在冊的各類文物保護點2330余處,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29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自治區級112處,市(縣)級182處。布達拉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大昭寺、羅布林卡被列入其擴展項目。拉薩市、日喀則市和江孜鎮被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全區現有館藏文物數十萬件,其中國家級文物1萬余件。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投入巨額資金,對西藏重要文物古跡進行保護維修,恢復開放了一大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80-9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共投資3億多元人民幣,幫助西藏修復開放了1400多座寺廟,對昌都卡若、拉薩曲貢、山南昌果溝等新石器時代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填補了西藏史前考古的空白。對扎什倫布寺、薩迦寺、桑耶寺、大昭寺、強巴林寺、夏魯寺、江孜宗山抗英遺址、羅布林卡、白居寺等古建筑、古遺址進行了重點維修保護。特別是1989年到1994年,國家撥出5500萬元人民幣和大量黃金、白銀等珍貴物資對布達拉宮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維修。2001年起,又撥專款3.3億元人民幣,用于維修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薩迦寺三大文物古跡。2006-2010年,中央人民政府將再次撥出5.7億元人民幣,對西藏22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保護。如此巨額投入和大規模維修在中國文物保護史上是空前的。近年來,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相繼成立,在促進西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傳承和發展。上世紀70年代以來,西藏自治區及各地市成立了專門的民族文化遺產搶救、整理和研究機構,對全區民間文化藝術遺產進行全面普查,將流傳于民間的戲劇、舞蹈、音樂、曲藝、民歌、諺語、故事等文學藝術資料搜集起來,加以整理、研究,先后采錄整理藏漢文資料3000多萬字,發表有關藏族傳統文化的學術論文1000多篇,出版發行文藝研究專著30多部。2003年以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啟動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西藏自治區和各地市政府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和專門的工作機構,對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進行了更大范圍和更深層次的普查,對瀕臨失傳的遺產進行有效保護。全區命名的自治區級民間藝術之鄉19個, 120個項目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61個項目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31位傳承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大批藏文文獻典籍得到及時搶救。編輯出版了中國戲曲志、中國民間歌謠集成、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諺語集成、曲藝集成、民族民間歌曲集成、戲曲音樂集成、民間故事集成等十大文藝集成志書西藏卷,結束了西藏文化藝術缺乏文字記載的歷史,使大量重要文化遺產得到及時搶救和有效保護。《格薩爾王傳》是一部大型口頭說唱英雄史詩,長期以來僅靠師徒相承。國家將收集、整理、出版《格薩爾王傳》作為重點科研項目,設立專門機構、撥出專門經費,現已錄制藝人說唱磁帶5000小時,搜集300余部,整理出版藏文版120部,蒙古文版25部,漢譯本20多部,學術專著20部,并有多部被譯成英、日、法等文種出版。
西藏文藝創作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藏族傳統藝術在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和發展。西藏和平解放后,各族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發掘繼承優秀的民族文藝傳統,創作出一大批詩歌、小說、歌舞、音樂、美術、電影、攝影等作品,不斷完善西藏的藝術門類,豐富文藝形式,提高藝術水平。近年來,先后推出了大型樂舞《珠穆朗瑪》,大型歌舞《金色歲月》、《多彩哈達》、《天上西藏》、《和諧頌》,話劇《穿越巔峰》,新編藏戲《朵雄的春天》,以及融京劇和藏戲于一體的新編歷史劇《文成公主》等一大批文藝作品。這些作品題材新穎,民族特色突出,時代氣息強烈,提升了西藏的整體藝術水平,極大地豐富和活躍了各族群眾的文化生活。其中,《文成公主》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近5年來,自治區直屬的3個專業文藝團體新編劇目34臺,7個地市專業文藝團體新編劇(節)目300多個,演出3000多場(次),觀眾500多萬人次,獲國家級獎40多個,自治區獎270多個。西藏文化的對外交流蓬勃開展。近30年來,西藏先后派出文化藝術團(組)360個,訪問了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訪人員達4320人(次);先后接待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余名藝術家前來演出交流。
舊西藏沒有面向普通百姓的文化設施,如今,西藏已基本形成比較完整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西藏現有大型現代圖書館12座,博物館2座,多功能群眾藝術館6座,縣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37座,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衛星站點22個,鄉級文化站175座,村級文化室550余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西藏現有文化娛樂場所2596家,從業人員達18350人,各類文化旅行社、藝術廣告裝潢社、畫廊、度假村、休閑林卡等3000余家。這些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弘揚西藏文化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藏醫藏藥事業加速發展。藏醫藏藥是藏族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然而,在舊西藏,僅有拉薩門孜康即藏醫星算學院和藥王山醫學利眾院以及日喀則“仙人聚集堂”三所規模極小的官辦醫療機構,從業人員不足百人,主要為達官、貴族和上層僧侶服務,廣大勞動人民有病得不到醫治。民主改革后,國家投入巨資,大力發展藏醫藥事業,保障人民健康。截至2007年底,西藏有藏醫院18所,所有縣都設立了藏醫科等醫療機構。目前,西藏有藏醫病床650張,藏醫醫療機構從業人員1484人,鄉村及民間藏醫678人。2007年全區藏醫診療病人達48.9萬人次,其中住院治療7340人次。藏藥生產由手工作坊向現代工業化大生產邁進,藏藥加工邁入標準化、規范化、規模化和科學化管理的軌道。西藏現有藏藥生產企業18家,生產藏藥360多個品種。西藏所有藏藥品種均列入國家醫保目錄。2007年藏藥產值達6.6億元人民幣,銷售收入4.5億元人民幣,一些藏藥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和其他國家。
藏醫藥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成果豐碩。西藏自治區藏醫藥研究院和各級藏醫機構積極開展藏醫藥科學研究,搜集、整理、編著和出版了《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西藏分卷》、《藏傳天文歷算大全》、《甘露本草明鏡》、《四部醫典》(藏漢文版)、《四部醫典八十幅彩色唐卡系列掛圖全集》、《晶鏡本草》、《藏醫診斷學》、《藏藥方劑大全》等一批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著作。1989年西藏藏醫學院的成立,使傳統的藏醫藥教育教學模式逐步邁入了現代高等醫學教育的軌道。截至2007年,西藏藏醫學院共培養了1200多名藏醫藥大中專畢業生、56名碩士博士研究生,現有在校生1194人、碩士研究生54人。藏醫藥學這門傳統民族醫藥學正煥發出勃勃生機,為提高西藏人民的健康水平,造福人類,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