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5日,汶川大地震已造成69196人遇難,374176人受傷,失蹤18381人。
汶川地震后,很多遇難者長時間被掩埋在地下,已經無法通過外觀來辨認。國家派出大批法醫力量,奔赴災區展開遺體處理工作。他們對遺體拍照,提取DNA檢材,檢測后錄入數據庫。日后,其親人或者家屬可根據DNA數據庫找尋。
但是,面對那么多高度腐爛的尸體,DNA采樣怎樣進行,與平常的DNA采樣相比,有什么不同,如何保存這些DNA樣本等問題成了公眾關心的話題。
DNA樣本采集
腐敗尸體采集過程復雜
一般人做DNA鑒定,DNA的樣本采集非常簡單,血液、血痕、口腔細胞,或者是帶有毛囊組織的頭發都可以。但是對于遺體采樣,則根據尸體的腐敗程度情況來定,新鮮尸體可以取一些肌肉組織等用來做DNA鑒定,而腐敗的尸體取材部位有可能不同。腐敗尸體,尤其是高度腐敗的尸體,頭發和血液不能用,要采集軟肋骨和牙齒,但牙齒和軟肋骨的采集較復雜,需要清洗干凈,磨成粉之后才能采樣。
采集需要時間相差很大
采集遺體的樣本,取軟肋骨需要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但提取長骨組織,則需要兩個小時,因為提取長骨組織需要打開遺體的大腿,鋸掉長骨。采樣的后期工作更加繁瑣,需要采集的樣本遺體數量巨大。
樣本需低溫冷凍保存
DNA樣本的保存分兩個部分。平常的樣本涼干后,常溫下可以保存幾個月。但從遺體上采集的樣本,一般是低溫冷凍保存。
要對采集的樣本進行編號
為了保證樣本與遺體對應,采集者要對遺體和樣本進行編號,并保證遺體和樣本的編號一一相對應。如果出現差錯,則要把遺體拿回重新采樣。
DNA數據庫
把DNA信息輸入數據庫中
在現場采集完大量信息后,將大量DNA樣本分析數據存放在一個計算機信息庫中,這就建立了一個DNA數據庫。
DNA數據庫是近10年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它將DNA分析技術、計算機自動識別技術及網絡傳輸技術相結合,將DNA檢驗結果輸入計算機,由計算機對數碼化的DNA信息自動比對分析,通過網絡技術實現異地查詢。
通過DNA數據庫判斷親緣關系
DNA數據庫建立之后,震后幸存者如果想尋找或者驗證他們不知所蹤的親人,可以取些他們的血樣樣本,和遇難者的DNA樣本進行對比。這樣,就可以得到遇難者的身份。據專家驗證,這種檢測方式的準確性相當高,是99.9999%,很少有錯誤出現。查詢工作與平常的親子鑒定雷同。
連線專家
記者:您在海嘯的時候,曾去泰國的普吉島參加遇難者的身份識別和鑒定的工作。那次身份識別鑒定對汶川地震有沒有什么借鑒的意義?
鄧亞軍(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華大方瑞司法物證鑒定中心主任、北京法醫協會常務理事):這次我們沒有參加“5·12”地震的鑒別工作。我們在泰國普吉島參加遇難者的身份識別和鑒定工作時,進行了20多天遺體DNA的樣本采集,包括對DNA樣本進行檢測,我們一共檢測了1500多具遺體的DNA樣本。
當時的工作還是有一些東西可以值得學習的。比如說對遺體樣本的采集,采集何種樣本、樣本的編號、標號,包括以后的遺體處理,都有一些借鑒意義。
記者:以您的經驗去預測,汶川大地震DNA檢測要花費多長時間?
鄧亞軍:這和沒有被身份識別或者是沒有被認領的遇難者多少有關,現在有6萬多人遇難。如果有一兩萬人身份不能被確定的話,可能需要一兩年的時間,這個是最少的。遇難者數據出來了,還要跟家屬進行比對,才可以最終確定身份。
記者:自然災害中遇難者的DNA檢測與平常的DNA檢測有區別嗎?
鄧亞軍:沒有區別。后期檢測用的途徑沒有區別,區別就在于前期采樣,災難中遺體腐敗非常厲害,可能常規的取樣跟它不太一樣。
記者:DNA數據庫是鑒定死難者身份最有效的方法嗎?
鄧亞軍:建立DNA數據庫來鑒定死難者身份是最有效的方法。DNA顯示了個體的惟一性,除了同卵雙生的雙胞胎的DNA是一致的之外,沒有任何兩個人是相同的。DNA鑒定身份很準確,比如說遇難者的母親還在,如果對他母親的DNA進行分析,怎么認定他們的關系呢?DNA鑒定有幾個基本的規律。第一個父母會把自己一半的DNA遺傳給孩子,孩子帶著一半父母的DNA,孩子不可能沒有父母的DNA。DNA鑒定就是根據這種遺傳規律來判定是否具有親子關系,肯定是不會出錯的。
新聞緣起
汶川地震造成數萬人死亡,帶給人們的是永遠無法抹去的心痛。很多遇難者長時間被掩埋在地下,已經無法通過外觀來辨認。公安、衛生部門根據災區實際情況,盡力對遺體進行編號、記錄、拍照、提取可供DNA檢驗的檢材,并由公安部門統一保管和檢驗,建立汶川地震遇難人員身份識別DNA數據庫。
震后幸存者如果想尋找或者驗證他們不知所蹤的親人,可以取些他們的血樣樣本,和遇難者的DNA樣本進行對比。這樣,就可以得到遇難者的身份。
延伸閱讀
認領地震無名遺體家屬開始比對DNA
6月中旬,都江堰第一批尋親者DNA比對登記正式啟動,他們將有望找到失蹤家人的遺體。
在都江堰市殯儀館一樓,看板上整齊地貼出了地震遇難者的照片,他們每個人都被編了號,一組三張,包括面部特寫、全身照、遺物等特征照,下方標明著遇難者所在的殯儀館。在一樓大廳有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接待和登記,每天都有不少親屬前來認領遺體。
為了避免出現錯領、冒領遺體的情況,目前的程序是對遺體提取DNA,建立DNA數據庫。親屬認領遇難者遺體,需檢測比對家屬的DNA與遺體是否吻合。據介紹,一旦比對成功,警方將出具DNA檢驗書面報告,檢驗和骨灰的保存都是免費的。
在都江堰市公安局刑偵隊的帳篷臨時辦公點,有不少市民前來登記,提取DNA進行親屬比對。
DNA數據庫有助于尋找親人
建立國家DNA數據庫,可以幫助失散的人們尋找他們的親人。
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因自然災害、戰爭等歷史原因形成的失散人群高達50萬人,這些人經受著幾十年骨肉分離甚至終生都未能再見面的痛苦。每年,在全國各地都有民間自發的尋親大會。但是,由于受交通、區域、人數所限,導致尋親大會“雷聲大,雨點小”,尋親的人往往希望而來,失望而走,且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通過DNA數據庫,尋親工作將變得方便快捷。
另外,一個覆蓋全國的DNA數據庫能夠改善公安部門偵查辦案效率,豐富社會管理手段,還可以加強國際間警察合作。DNA數據庫在偵查破案中往往能夠起到直接認定犯罪嫌疑人的作用。從公安部到各省、市刑事技術部門都加大了對刑事技術裝備的投資力度。(許清)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