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救災車隊行進至四川綿竹某鄉鎮時,數十頂帳篷遭到當地人哄搶。事發情形的圖片被放在網上后,引發大規模的憤怒聲討。日前,事件調查的結果呈現了更多內容:搶帳篷的20多人也是受災群眾,家中都遭受地震重創,并非是發國難財的剪徑大盜。目前,警方已追回30多頂帳篷,并將調查報告公布在網絡上,當事村民對造成的惡劣影響深表愧疚,并向志愿者方面道歉。
非常時期發生這樣的事的確令人慨嘆,如何選擇評價的立場也是左右為難。強搶帳篷的民眾無以蔽身,實際困難超過了自救能力。一方是確實受困,情非得已出此下策;一方是真心賑災,卻因哄搶一事產生失望。懲罰涉事者于心不忍,既往不咎又似有不甘。為化解矛盾,當地政府已采取包括調查在內的后續行動,盡力消弭受災與賑災雙方的裂痕,希望外界對事件抱有同情之理解,希望得到寬容和原諒。
無論怎么看待搶帳篷事件,都不妨礙從事件背后透露出的信號。那就是在災情不虛的前提下,哄搶者以極端的方式釋放了他們急需救濟的信息。他們墻倒屋塌,他們缺乏必要的物資遮擋風雨。這從側面說明,他們是災區救災系統的空白點,相關的賑災物資供應體系理應覆蓋到他們。由此推斷,賑災財物的供需還沒有實現百分百對接,災區救難濟困的秩序還有亟待完善的空間。
據民政部昨日披露的數據,汶川地震累計受災人口達4550多萬人。如此龐大的受災人群分布在逾10萬平方公里的山區,并且呈現出輾轉和流動態勢。政府要安排他們的吃住、醫療等基本生活需要,由此帶來的物資需求相當驚人。民政部已向災區下撥款物106億元,其中帳篷約67萬頂。可相較于災區的需求,這些遠遠不夠。綿竹出現強搶帳篷的個案應該不是偶然,賑災的供應能力要提升。
以舉國之力支援災區被多次強調,而隨著對口省份以更大財力、物力介入災區,以及災區更急迫的需求被各方付諸實施,賑災的力度想必不用懷疑。不過,賑災指揮系統最好能及時掌握災區需求的動態變化,在保證總量的同時提高賑災的有效供應,比如滿足對奶粉等細分的需求,確保救災供需在高位上的平衡。即便賑災撥付體系已經龐大而復雜,卻仍要對災區民眾的需求作出細致應對。
除了總量供應的充足,保證賑災款及物資的有序流動,同樣是檢驗賑災是否完備的標準。救災物資到達成都,僅僅是促成這一“流動”的開端。但即便到今天,它的秩序與效率仍舊受到各種障礙的遏制。災區余震不絕,交通至今尚未順暢,堰塞湖的威脅更令賑災頓生變數。更現實的困難是,災區基層組織受損嚴重,許多干部罹難,賑災的組織性大打折扣,賑災體系急需喚醒其神經末梢的效能。
假如能從搶帳篷事件所隱含的苦衷中吸取教訓,未嘗不是修正整個賑災系統運轉的好事。賑災體系以最大的可能覆蓋災區民眾,首要的即是對需求信息及時、全面的掌握,而這也是賑災秩序得以有效展開的基本前提。綿竹的極端實例顯示,賑災體系在捕獲零星的、或邊緣災區民眾的需求上沒有預想的那樣好,兩者之間急迫需要打破隔膜。保證每一個受災者的請求都有回應,也是賑災供需平衡的應有之義。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