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剛剛過去的周末,麗江市建設局長年繼偉沒有休息,他在趕寫一份材料。
1996年,麗江發生7級地震,年繼偉參與了震后重建的指揮工作。如今,他想把當年的得與失,寫下來,送到四川災區去。
“尸體要埋在水源下游”,“貓狗容易感染和傳播病原微生物”……那場災難,在衛生、防疫、民政等部門也都留下了痕跡。他們希望,麗江曾經歷的一切,能給四川災區不同的幫助。
5月24日,周六,云南麗江古城,游人如織。
麗江市建設局辦公室里,局長年繼偉和助手正緊張地寫一份材料。
年繼偉寫的,是麗江1996年遭7級地震后災后重建的經驗和思考。
1996年2月3日晚7時14分,麗江及鄰近地區遭遇了7級地震,死亡309人,重傷4070人;受災人口100多萬,特重災人口36萬,房屋倒損103萬多間,無家可歸者32萬多人。
年繼偉正在趕寫的材料,匯聚的是麗江災后重建的經驗和教訓,寫完后,將被緊急送往四川。
“除了捐款款物,這,也算是我們對四川災區人民的一點心意吧。”修改著材料,年繼偉一根接一根抽著煙。
資金分配很關鍵
雖然當時沒提“以人為本”,但回頭看,當年就是按這個意思做的,年繼偉說
24日下午4時30分,年繼偉還在辦公室修改著有關麗江災后重建的材料。
“寫第一稿的同志,當年沒參加災后重建工作,寫的只有三分之一能用。”年繼偉說。
他認為,這份材料不是“匯報”,而應該是有針對性地介紹災后重建的得失。
1996年麗江地震后,時任麗江市建委副主任的年繼偉,被任命為災后重建指揮部辦公室主任。
云南和四川少數民族很多,旅游產業活躍,部分偏遠山區很落后,所以兩地災后重建面臨的問題,很多都是類似的。
出于這些考慮,年繼偉認為,把麗江的經驗得失提供給四川,應該“具有相當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年繼偉介紹,當年云南省政府確定的重建規劃方案,特別強調了要優先考慮民房、教育、衛生、基礎設施等重點項目。
“雖然當時還沒有提‘以人為本’,但現在回頭看,當年災后重建就是按這個意思做的。”年繼偉說。
年繼偉覺得,災后重建中相當關鍵的問題,是資金的分配。
“重建資金實行定額補助,按項目下達,包干使用,一次包死,超支不補,由單位自己想辦法籌集。災情重的多補,災情輕的少補。”重建方案中還提出,國內外捐款,都統一納入恢復重建計劃資金總盤子,嚴格按捐贈者的意愿安排。
重建中建材先行
年繼偉認為,如不及時考慮建材問題,災后房屋重建將可能受影響
“恢復重建,建材先行。”年繼偉記得,當年重建時,麗江提了這樣的口號。
“地震發生2個多月后,真正的災后重建才開始。”年繼偉認為,準備階段十分重要。
在重建的準備階段,年繼偉最操心的,是建筑材料的緊缺問題。
當時的麗江,大型水泥廠只有幾家,正常情況下,它們的生產能力也遠無法滿足重建的需要,而且當時那些企業在地震中受損嚴重。
麗江原本就交通不便,災后道路更是“雪上加霜”,建材的運輸十分不暢。
這種情況下,麗江開始恢復原有的建材生產企業,“不僅要恢復,而且擴大規模,增強這些企業的生產能力。”
“光已有的這些企業,還不夠,還新建了一批建材生產企業。在救災應急資金中,我們專門抽出了部分資金,扶持這些企業盡快恢復和開始生產。”年繼偉建議,四川也應考慮加快建材企業的生產。
在大力恢復原有的建材企業的基礎上,云南省還決定優先安排新建了兩三個磚瓦廠。當年,麗江還新建了兩個建材批發市場。
按計劃,麗江的重建要三年,實際只用了兩年多時間就完成了。
年繼偉認為,四川災區如不及時考慮建材企業的恢復生產問題,災后重建期間大量房屋的修建、修繕工作,將可能受到影響。
調控建材市場價格
雖然事先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漲價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除了建材的緊缺問題,建材的價格,也會影響重建工作。
年繼偉說,當年盡管事先已考慮到建材可能會緊俏,他和同事們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漲價還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年繼偉記得,在重建的準備階段,建材漲價跡象并不明顯,但隨著重建工作的全面展開,價格問題就日益突出了。
“不需要老百姓舉報,我們就能感受到價格上漲的明顯動向。”年繼偉說。
重建指揮部要求物價局進行檢查,嚴厲打擊和制裁哄抬價格的商販和企業。
1996年4月,在受災嚴重的麗江縣,時任縣委書記、現任麗江市委書記的和自興,要求成立“建材生產領導小組”,頒布限價令。此外,政府還出臺了對建材企業的扶持政策。
在抑制物價的同時,麗江也大力引入附近地區的建材。
“當時交通不便,附近的大理、攀枝花算是鄰近地方,開始運送建材到麗江。”隨著相關部門的“打擊”,以及外地建材的進入,建材市場的價格回落了。
但很快,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有些商販將一些劣質的建材注入市場,以次充好。
“我們又迅速會同物價、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市場進行檢查。”年繼偉說,加大建材市場的監管,此時變得十分重要。
事隔十二年,回想起當年的災后重建,年繼偉認為,開放的心態非常重要,“那個年代,地方保護還比較突出,很多本地的工程施工單位希望盡可能多地攬工程”。
年繼偉的經驗是,外地建材的進入,能一定程度緩解建材緊張的問題,而讓外地的施工單位與本地競爭,更能保證施工質量,并降低成本。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