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從四川綿陽北川羌族自治縣等災區救出的地震災民被安置在成都九洲體育館救助站救助,高峰期該救助站曾有三萬余名災民聚集。 中新社發 陳文 攝
|
5月15日,從四川綿陽北川羌族自治縣等災區救出的地震災民被安置在成都九洲體育館救助站救助,高峰期該救助站曾有三萬余名災民聚集。 中新社發 陳文 攝
|
記者這兩天在綿陽市九洲體育館看到,在當地鄉鎮政府組織下,此前被轉移至這里的部分受災群眾陸續開始返鄉。綿陽市抗震救災指揮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有助于緩解九洲體育館等受災群眾集中安置點的壓力。
綿陽市抗震救災指揮部確認,自5月19日起,部分受災群眾開始陸續返鄉,接受當地鄉鎮政府的集中安置。自地震以來,九洲體育館安置點最多曾接納近3萬受災群眾,目前有兩萬受災群眾被安置在這里。其中多數受災群眾來自重災區北川縣。
5月20日,九洲體育館,北川縣貴溪鄉黨委書記廖凱正通過高音喇叭喊話:“鄉親們,鄉黨委政府為你們準備了充足的糧食、帳篷和飲用水。今天我們帶領大家回家。”
14日被轉移到九洲體育館的貴溪鄉金寶村四組村民徐喜良早早來到了集合地點:“想家了。這里人太多了,空氣不好,吃的也不是太習慣。”
鄉政府提供生活必需品讓徐喜良踏實了很多。震災中,他家的房子地基開裂,已成危房,房屋內的家具也被坍塌的屋頂砸毀。他16歲的大兒子在北川中學讀書,教學樓兩層樓下沉,至今未找到兒子的下落。
39歲的王巡藝也愿意回家。“回家收拾收拾房子,實在不行蓋個簡易房也好。住在這里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她指著住滿受災群眾的九洲體育館說。
綿陽市抗震救災指揮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綿陽市幾大受災群眾集中安置點已不堪重負,部分受災群眾返鄉,可減少安置點的壓力,降低疫病暴發幾率,也能為下一步災后重建打下基礎。“要解決幾萬人的吃喝拉撒,壓力非常大。隨著氣溫不斷升高,防疫的壓力也很大。”他說。
據悉,自5月19日以來,已有2000多名受災群眾在當地鄉鎮政府的組織下返鄉接受安置。(程剛)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