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五月十九日電(記者 阮煜琳)中國地質調查局最新分析提出,二00八年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地震活動的機理,可能是印度板塊向北東方向持續的擠壓引起。
“就如同一個柜子,在力的作用下傾倒,可能是其中的抽屜一層層地傾倒。”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科學家董樹文比喻說。
記者今天從國土資源部獲悉,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了四川地震災區地質簡圖,并進行分析評價表示,二00八年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一帶的八級地震發生在著名的龍門山斷裂帶上。該斷裂帶是成都平原與川西高原的結合部,也是一個大型的重力異常梯度帶,兩側地塊的基底深度和厚度都有數十公里的差異。該斷裂帶有大量的斷裂及活動斷裂組成,后續的地應力釋放造成的斷裂活動,形成余震。該次地震活動的機理可能是印度板塊向北東方向持續的擠壓引起。
資料表明,歷史上,這個斷裂帶曾經發生過多次大的地震。如:一九三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川西發生了七點五級地震,九千三百余人遇難;一九七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松潘、甘孜發生七點三級大地震。
中國地質科學院專家分析認為,根據觀測,印度板塊現正以每年五十毫米的速度向亞洲俯沖。這個地質活動在造成青藏高原隆升的同時,因東側四川、鄂爾多斯低地形形成的位勢和重力勢差,還造成了高原向東的側向流動和擠壓。四川、鄂爾多斯地塊比較穩定,自一點六億年以前的晚侏羅紀以來,深深地扎根于地球的深部。青藏高原向東的擠壓,在這個穩定地塊突然受阻,必然在兩個地塊接觸地帶發生應力集中和變形。汶川地震是青藏高原向東巨大擠壓應力持續釋放的結果。
二00一年十一月十四日,昆侖山八點一級大地震顯示出青藏高原北部的應力大釋放。中國地質科學院專家分析認為,汶川地震表明,青藏高原的擠壓應力集中區已經由北部轉向東部,沿中央龍門山斷裂帶約兩百公里長的地帶釋放,能量巨大,波及范圍廣。
汶川地震最大的特點是傳統認識的龍門山沖斷層,發生了明顯的右行水平位移,正因為此,沿龍門山斷裂帶,震中的汶川,北東方向的茂縣、綿竹、北川等縣市,都遭受了重大損失。
中國國家數字地震臺網的精細分析結果和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監測結果都顯示,汶川地震震源深度十公里,屬淺層地震,具有巨大的破壞性。
通常認為,兩個板塊的界面摩擦作用形成地震。印度板塊向北俯沖到亞洲板塊之下,主俯沖面一般深達四十至八十公里。而汶川地震震源深度只有十公里。這個現象引發了中國地質科學家新的探討,并在地球物理數據支持下,提出青藏高原向東分層流出的觀點。原來以為,青藏高原是整體的地殼地幔物質向東流動,現在看來,這個流動不是整體發生的,而是分很多層發生,而且不同層之間,流動的速度也不一樣。 (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