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中學倒塌的高中部教學樓。 中新社發 張雷 攝
|
中新社北京五月十八日電 題:防災專家憂心災區堰塞湖和危險水庫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目前,救人是第一位的,但傷員醫治、災民安置、重建規劃等震災救援的第二階段工作也是當務之急。”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災害防御協會副秘書長高建國十八日對本社記者表示,汶川地震災區馬上就是雨季、汛期將至,災區因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和很多出現險情的水庫,應引起高度重視,特別是要防止因強余震、大(暴)雨等引發次生災害,“絕不能再產生新的傷亡”。
據初步統計,四川地震出現險情的水庫三百九十一座,其中大型水庫兩座、中型水庫二十八座,岷江上游擬建以及建成的梯級電站就有十個,中下游還有七個梯級水電站在規劃中。高建國稱,受強余震、大(暴)雨等影響,災區山體震松后易大面積滑坡、形成大規模泥石流,這無疑會加重“堰塞湖”、水庫、水電站等險情,因此,“堰塞湖”、水庫一方面要考慮安全放水,另一方面可采取擋板等工程措施有效加固。
隨著時間推移,雖然不排除奇跡發生,但救出幸存者機率會越來越小,現階段與積極搜救幸存者同步,地震災區還亟需解決大批重、輕傷員醫療救治、四百八十萬災民安置、中小學教育教學、災區心理調節和衛生防疫等問題。高建國建議說,傷員救治方面,可借鑒唐山地震經驗,將傷員特別是重傷員外送到西安、重慶乃至北京、上海等地醫療條件好的大醫院進行救治;災民安置方面,可借鑒三峽工程移民經驗,考慮適當安排移民。
地震災區的教育教學問題,尤其是高三學生即將面臨高考,教育部門應該重點考慮,制定解決措施和方案;災區的水污染、衛生防疫等方面,衛生部門應該統籌應對;災區的心理調節主要針對兩大部分人群展開,首先是幸存者、災民需要心理撫慰,其次是救援者包括志愿者、媒體記者等,有些也需要給予心理干預。同時,地震災區目前還屬于高風險地區,震災救援工作還特別需要注意加強余震特別是強余震的監測;救援隊員要保護自身安全、注意休息和飲食衛生等。
至于汶川特大地震中,為什么出現醫院和學校這樣的公共建筑與其他建筑相比、更經不起地震打擊而成為高風險建筑的現象,高建國稱,這是一個有待深入探討的課題,希望地震災區重建和其他地區規劃建設時,應該以汶川大地震為警示,加大投入、科學選址、合理設計、加強建筑施工、加大防震抗震需求,目標是實現學校、醫院等公共建筑像發達國家一樣,能在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成為當地民眾的避難場所。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