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海公安消防救援隊在四川映秀鎮映秀灣發電廠的映電賓館廢墟里,發現有生命跡象。經過10個多小時的緊張營救,終于在18時15分將20歲的蔣雨航成功救出,他在廢墟里存活了124個小時,其父母也在當日下午從貴州趕到現場。圖為蔣雨航的父母和親屬隨著救援隊奔跑。 中新社發 盛佳鵬 攝
|
中新社北京五月十八日電 題:解讀汶川大地震十大“關鍵詞”
中新社記者 王祖敏
汶川大地震救災行動在有序、有力、有效地進行。從以下十個“關鍵詞”中,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進入第七天的汶川大地震。
五·一二、汶川:這三個普通的數字與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地名合在一起,成為一場特大災難的代名詞——“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國五十多年來損失最大、波及范圍最廣的地震災害。
總理:在世界聚焦的災難中心,先期抵達的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五天內輾轉九次視察七地災情,不僅為災區贏得了救援的黃金時間,也使世人為之感動。這位六十六歲的老人以他身體力行的舉動和感人肺腑的話語,樹立了中國政府為民、親民、愛民的形象。
救援:從災難發生的那一刻起,災區房屋的坍塌和災民的呼叫就在中國大地拉響了“救援”的警報。“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危難時刻,炎黃子孫淋漓盡致地詮釋了“仁愛”的傳統美德。
徒步:這個平常得被人忽略的詞被災難賦予了特殊的意義。由于地震造成山體滑坡、泥石流,所有通往重災區的道路全部被毀,先期前往救援的官兵和醫療隊伍幾乎全是冒著生命危險徒步前往。解讀這個詞,我們感受到的是嚴重災情帶來的痛心和震驚,是中國政府和軍隊傳遞出的以人為本、救人為重的宗旨和信念,是救援人員夜以繼日的勞累和艱辛。
搶:救援人員搶救生命、醫護人員搶救傷者、工程人員搶修通訊、公路等連接災區的“生命線”、媒體記者搶發新聞、鐵道部發出“搶”字頭的救災物質專列······這場賑災行動的使命感和緊迫性,被濃縮在這個爭分奪秒的“搶”字中。
不拋棄、不放棄:這是在去年紅極一時的電視連續劇《士兵突擊》中的一句經典臺詞。但在這場災難中,它講述的是生命的價值和對生命的責任。
感動:我們為深入災區日夜操勞的總書記、總理感動、為官兵的爭分奪秒、奮不顧身感動、為廢墟中虛弱的笑臉感動、為孩子手中的那個小小儲錢罐感動、為回鄉探親的民工扔在路旁的行李感動······這些感動連綴成廢墟上的溫情天空。
捐獻:“你捐款了?”“我去獻血了。”這幾句話成為朋友之間最近聯絡的常語。這場突如其來的災害將中華民族凝聚成一個大家庭,億萬百姓的慷慨捐贈和無私奉獻,成為托起災難中國的另一只堅實臂膀。
次生災害:與賑災救援行動同時展開的,還有相關部門對疾病、泥石流、山體滑坡、水庫泄漏等次生災害的防范。中國政府的應急能力和機制全面經受了這次地震災害的大考。
生命奇跡:當地震災害渡過“黃金救援”的七十二小時后,廢墟中的生命奇跡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令人欣慰的是,當時間已經過去一百二十小時后,仍有不少幸存者給關注災區的人民帶來一份欣喜——這種“生命奇跡”源自生者的堅強和毅力、救援者的不懈與努力,還有億萬民眾的守望和希冀。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