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上海、寧夏、云南、重慶等10多個省區市均有震感。有關專家對此次地震形成的原因、進一步發展趨勢和今后應注意的問題作出了初步分析。
據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介紹,這次汶川發生地震是我國大陸內部地震,屬于淺源地震,其破壞力度較大。
張國民說,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淺源地震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圍內,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達到650公里左右。其中,淺源地震的發震頻率高,占地震總數的70%以上,所釋放的地震能占總釋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災害的主要制造者,對人類影響最大。
專家表示,全球7級以上地震每年18次,8級以上1-2次。我國受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推擠,地震活動比較頻繁。張國民說,從大的方面來說,汶川地震處于我國一個大地震帶——南北地震帶上,中部地區的中軸地震帶位于經度100度到105度之間,涉及地區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屬于我國的地震密集帶。從小的方面說,汶川又在四川的龍門山地震帶上。因此,這里發生地震的幾率較高。
在地震學中,一般發生的震級越高,其破壞力度越大。這次汶川地震7.8級,其震中地區的破壞力度在10度左右,會造成房倒屋塌、地質滑坡和地面裂縫等災害。由于一般地震不可能一次釋放所有能量,因此四川周邊地區有可能發生余震。
張國民說,一般情況下,余震要比主震低1級以上,一般不會超過主震,但有可能在附近地區,也可能造成新的災害,要防備余震造成的災害影響。因此,目前需要提防山區發生滾石、滑坡、交通堵塞、地面破壞等次生災害,避免引發更大的災害。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