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07年1月,中國甘肅鄉村里的留守兒童。在21世紀初的中國,“留守兒童”群體備受社會關注。 中新社發 楊可佳 攝
|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四日電 題:農民工的孩子能否不再“留守”?
中新社記者 索有為
來自四川廣安、中國首位農民工中產生的全國人大代表胡小燕,還有一個最主要的角色——一對雙胞胎女兒的母親。出來打工后,兩個女兒一直跟著爺爺奶奶,身為母親的胡小燕有時候兩三年才能和女兒們見一次。
中國婦聯今年二月發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留在農村老家生活學習、靠祖輩或其他親友照顧的孩子)約五千八百萬人,其中十四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四千多萬人,平均每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
有關人士分析說, 留守兒童們的父母之所以不能把孩子帶到城市生活,主要原因之一是無力承擔他們在城市里上學的費用。
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中國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全國城鄉普遍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從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
中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在戶籍所在地享受免費義務教育,始于二00七年。為了到戶籍所在地享受免費義務教育,許多隨父母在打工地就讀的孩子被送回原籍。記者注意到,廣東從今年春季學期起,廣東省戶籍非農戶口在普通中小學(包括民辦學校)就讀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其學雜費、課本費都無須繳納。同時要求,有條件的地方,應積極創造條件,逐步解決省外戶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義務教育問題。但在目前實際操作中,省外戶籍學生在廣東接受義務教育并不易列入免費教育范圍。
胡小燕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孩子和工作不能兩全,由于工作、家境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兩者無法兼顧。
看來,和胡小燕的女兒們一樣的無數留守兒童,除了面對擇校費、學雜費、課本費的高門檻外,也要面對其他的現實問題,如他們的父母為了務工還需不斷流動,需要面對住房等問題……
面對現實,全國人大代表傅宏裕建議,基層教育部門組織退休教師和社會公益人士,在學校對留守兒童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細化留守兒童的寄宿管理,充實孩子的業余生活,同時建立留守兒童的跟蹤管理檔案。
全國政協委員張世平說,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問題是現階段中國農民工問題的伴生問題。建議加大法律保護監督力度,確保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有效實施。強化政府主導作用,把保障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平等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兒童發展規劃綱要目標體系。
和胡小燕的女兒們一樣無數的留守兒童,何時能夠“不留守”?(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