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10多天的雨雪和冰凍天氣,讓我國南方一些地區面臨嚴峻考驗。面對罕見的極端事件,我們如何應對?記者在湖南進行了實地采訪。
“幾十年都遇不到的天氣”
1月23日,吳桂芝抱著1歲大的孩子,跳下車來,焦急地向長沙市長潭(長沙至湘潭)高速公路雨花收費站看去。在她前面,是一條長長的車龍。因為高速公路實行交通管制,收費站口關閉,這里停滿了等待進入高速公路的汽車。
|
“不該帶著孩子來。”吳桂芝話里充滿了后悔。前幾天,她帶著孩子從湘潭趕到長沙看望父母。現在因為家有急事,她不顧風雪,堅持要回湘潭。好不容易買上票,卻被堵在路上。更讓她感到擔憂的是,孩子的食物沒有帶足。
經過10多天的風雪侵襲,眼下的湖南卻一派銀裝素裹、白雪皚皚。“長沙以前很少有這樣的冰雪天氣,我們根本就沒有經驗處置。”長沙市文藝路環衛所所長張俏說。一位老環衛干部說,“這是幾十年都遇不到的天氣。”
據氣象部門信息顯示,從13日以來的10多天時間,湖南持續出現零攝氏度以下的低溫,為17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冰凍天氣。未來一周,湖南長沙等地還將持續雨雪天氣,本月27日將迎來中到大雪。
數千人搶修“凍傷”電路
冰雪天氣給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帶來強大的沖擊,也給政府部門應急處置帶來考驗。
因大雪、嚴寒、冰凍,湖南電網500千伏超高壓線路跳閘20條次,全省電網有14條500千伏線路、10條220千伏線路停運,常德、益陽、湘潭等地農村電網出現大量倒桿、斷線現象,全省電網主要靠220千伏電網支撐。全省最大可供電力、日電量分別比有序用電前減少了44%和33%。一些地方城區和農村出現了不同程度停電,僅長沙電網一天負荷缺口就達100萬千瓦。
災情發生后,湖南省電力公司緊急啟動防凍融冰預案,緊急調派8000多名職工,對無法正常融冰的線路實行人工融冰。與此同時,省電力公司還設置了冰情監視固定哨和流動哨,對冰情2小時一報。目前,電力搶險隊已使多條冰凍嚴重的輸電線路轉危為安。
省委、省政府決定,優先保證人民生活和重要部門、重要場所、重要用戶的供電,同時,及時啟動有序用電方案。
與此同時,湖南省公安廳交警總隊聯合湖南通信管理局,免費向110萬駕駛員發布全省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的即時路況信息,并緊急封閉邵懷等5條高速公路。全省14個市(州)城管局出動萬余工作人員,為城區橋梁及主次街道除冰。
“人海戰術”效率不高
從目前來看,各部門及時采取應急措施,基本上通過考驗。但多年一遇的冰凍天氣,還是讓有關部門有點措手不及。
“我們主要是依靠人工鏟雪破冰。”長潭高速公路工程科科長龔嘯說,他們的45名養護工人,每天分兩個班次,在長達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進行鏟冰、撒鹽。
“湖南僅有的3臺鏟雪車,我們就有一臺。”長益(長沙至益陽)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歐陽忠說,長益高速公路是湖南境內所有高速公路中封閉時間最短的一條,很大程度是因為有了高效先進的鏟雪車。“鏟雪車一開,冰塊嘩啦啦地就破開了”,比起人工除冰,效率提高不知多少倍。
據介紹,另外兩臺鏟雪車都在長沙。對于上千公里的湖南高速公路來說,3臺鏟雪車顯然遠遠滿足不了要求。
在寒風中撒了3個小時鹽的長潭高速公路養護工劉建軍感到既冷又累,他說:“靠人工,終究不是辦法。”
應急不能“各唱各的調”
湖南高速公路管理局黨委委員、工會主席賀定光告訴記者,處理緊急情況最需要有統一的指揮,最大限度發揮人力物力的作用。但在這次應急中,仍然存在一些單位“各唱各的調”的現象。
據介紹,潭邵(湘潭至邵陽)高速公路在不了解邵懷(邵陽至懷化)高速公路交通狀況的情況下,單方面開放了高速公路,結果把滯留人員的壓力放到邵懷高速公路。
懷化市洪江區政協副主席曾湘洪也認為,要做到科學抗災,建立應急聯動系統是重中之重。
長沙市建委副主任陳魯青則認為,應急預案也需要不斷完善,比如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時就要考慮今后工程的維護和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公眾缺乏應急心理準備
“民眾對突如其來的情況,還缺乏應急上的心理準備。”賀定光到高速公路上執勤時,看到很多車都沒有防滑鏈。在連續雨雪后,一些出門的旅客還是沒有帶夠充足的衣服和食物。
“早些年,一些單位還備有防滑鏈等應急設施,但現在,這些應急設施買都買不到。”他說。
“大家應該齊心協力、共渡難關。”湖南省交警總隊政委劉國球說,面對冰雪帶來的交通混亂現象,湖南省出動了所有能夠出動的交警維持秩序,疏導交通,但部分群眾平時養成的一些不文明習慣,加劇了混亂。
從18日9時開始,因邵懷高速路封閉,汽車改走320國道。國道湘鄉段因交通事故發生堵塞后,當地交警上路疏導交通,足足用了五六個小時。“主要是一些司機不文明駕駛,擠占對面來車的車道插隊,一次次導致堵塞,交警只好反復重新疏導。”
“我乘飛機去廣州,結果在黃花機場等了10多個小時。主要原因是機場的鏟冰設備少,跑道遲遲未能得到清理。而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機場管理者的應急意識不夠。”湖南省政協委員、長沙市工商聯副會長易敬平認為,全社會包括普通老百姓都應養成良好的應急意識。(綜合本報記者王偉健、周立耘和新華社記者丁文杰報道)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