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熟悉海軍史的人或許知道,中國現代意義的海軍第一次訪問日本完全是一次偶然。1886年8月1日,當時的北洋艦隊“定遠”、“鎮遠”等4艦,其中包括當時亞洲最大的兩條巡洋艦,在長途巡航中順訪日本。那次訪問的歷史記載頗多詫異之處。然而2007年11月,當中國海軍“深圳”號導彈驅逐艦訪問日本的時候,引起的矚目程度卻相差不多。
這是一次遲來的訪問。2000年10月,當時的中國總理朱镕基與日本首相森喜朗舉行高峰會談時,達成兩國艦艇互訪的共識。只不過由于日本國內政治的變化和小泉政府的一意孤行,這個訪問被推遲了整整7年。2007年11月中國軍艦訪日,比起121年前的那次長崎訪問來說,仍然充滿了歷史的變與不變。
變化的是,121年之后,中國軍隊訪日的國際和國內語境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年那兩個爭相現代化的王朝已經變成了東北亞最重要的兩個現代國家。當年明治維新后,迫切希望“脫亞入歐”的日本,又重新回到了亞洲政治的語境中。而兩國海軍的發展,也不再是針鋒相對。和平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流話語,中日兩國也在為解決地區安全和雙邊安全問題作出大量的努力。
不變的是,中日兩國由于特殊的歷史緣由和民族恩怨,也曾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將對方作為潛在的最危險敵人。兩國至今在地緣政治領域還有一些摩擦。這些都注定了兩國軍隊的相互交往和戰略信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希望通過一兩次互訪就打消彼此對于軍事發展的猜忌也過于樂觀。潛在危機仍然存在。
近年來,中國軍方正在建立和完善一套比較成熟的軍事外交理念。通過展示-交流-合作的手段,從訪問到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對話,再到聯合演練,中國軍隊尤其是海軍已和不少國家嘗試過這樣的良性交往過程。其結果不但能夠消解“中國威脅論”的聲音,同時也能逐漸形成對中國軍隊的了解和對中國防務政策的信任。因此,當務之急是,能否由易至難,逐步化解中日軍事關系中的僵局,減少兩國關系的變數。通過軍事上的互訪和對話,建立中日兩國的海上軍事安全合作機制是唯一的辦法。畢竟中日兩國海域相連,安全利益關系密切,潛在合作領域巨大。
中日兩國軍隊并不陌生。但是在陌生和熟悉之間,有一個跨越百年的巨大時空轉換。兩支軍隊曾經是浴血廝殺的對手,也曾經站在完全不同的兩種情懷上。然而,在任何年代,軍事都只是政治的延續。它或許能成為建立信任的方法,或許也能成為戰略沖突的手段。中日軍事互訪是前者的一次嘗試。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對于兩支軍隊來說,恐怕也是一條具有可行性的道路。(商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