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志丹縣數人因一條短信被處分,其中4名科級干部被免職。據稱,該短信有辱罵政府機關領導干部內容。(《華商報》11月21日)
聞聽此事后筆者感到惋惜,不是為那幾名被免職的科級干部,而是為挨罵的那些個領導:一次多好的展現政治胸襟與魅力的機會,就這樣糟蹋了。否則,“領導挨罵卻一笑而過”的新聞,肯定會傳頌一時成為政治佳話。在這之前,從重慶“彭水詩案”到山西“稷山文案”,再到海南“儋州網案”,都是下級用詩歌、信件、網文等方式批評當地領導,結果無一例外罵人者受到權力干涉下的嚴懲。“罵領導被嚴懲”不算新聞,“領導挨罵不追究”才算新鮮。
不知道前述誹謗案中的領導們是否博覽群書,是否讀史。不妨和他們一起嘮嘮歷史。俗話說得好,“誰人背后不罵人,誰人背后不被罵”,人無完人,自古以來,尤其掌握權力的官員,少不了被人說三道四、指桑罵槐。一些領導挨罵后,怒不可遏,比如那個周厲王,有的是辦法讓罵他的人吃不了兜著走或者閉嘴,目的是達到了:人人都成了啞巴,見面也只是“道路以目”,可結果呢?不出三年,他就被趕下臺流放了。
一個人如何對待“挨罵”,體現了他的道德境界。一個領導如何對待“挨罵”,則體現他的政治道德。官員領導們如何對待“挨罵”,則體現著一種政治文明。
春秋戰國時,鄭國有國人聚集議論政府的“鄉校”,大概是百姓言辭犀利毫不留情,如同現在網民議政時的肆無忌憚,所以有官員惱羞成怒要關閉“鄉校”。鄭國丞相子產知道后是怎么看這件事情的?他做了一堆論述,翻譯成經典白話文就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子產先生的政治道德很有現代味兒,作為一個公權掌握者,權力來自人民,自然要接受人民的監督,這里的人民包括他的同僚、同級、下級,這里的監督包括對他的批評、對他的辱罵。無論這種批評辱罵有沒有道理和根據,它更多是一種情緒的宣泄和意見表達渠道不暢通后的另類表達。
大概少有人不知毛澤東對待“挨罵”的故事吧。當時遇雷電,延川縣代縣長不幸被雷電擊死,一位農民飼養的一頭驢也被雷電擊死了,那位農民逢人就說:“老天爺不開眼,響雷把縣長劈死了,為什么不劈死毛澤東?”保衛部門聞訊要把這件事當做反革命事件來追查。毛澤東知道后阻止了保衛部門的行動,他是這么看“挨罵”的:“群眾發牢騷,有意見,說明我們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不要一聽到群眾有議論,尤其是尖銳一點的議論,就去追查,就要立案,進行打擊壓制。這種做法實際上是軟弱的表現,是神經衰弱的表現。我們共產黨人無論如何不要造成同群眾對立的局面。”
還有一段更絕的“挨罵”。“在整個這件事情上,杰斐遜使用的語言,是冷酷無情、一心一意保全自己權柄的一個暴君的語言。野心是他的罪惡,他也將因此受到懲罰。陰謀是他的愛好,但陰謀也將打亂他的計劃和奪去他的權力。他為政腐化墮落,他的應受譴責的行為將使他名譽掃地和被人辱罵……”這段罵詞夠狠吧,這是兩百多年前美國人罵當時總統杰斐遜的話,還登了報。即便如此,杰斐遜強忍怒氣依然說:“他們選中了我來擔任這一榮譽的角色(總統),同時又以世上任何國家前所未聞、見所未見的這種兇惡方式來攻擊我。我將保護他們造謠與誹謗的權利,而且我仍將珍視這一權利的繼續維持……”杰斐遜對“挨罵”的容忍態度讓人感到軟弱,不過他的一句話大概會讓人完全改變看法—“如果一個政府在批評面前站不起來,就該倒臺”。
無論是子產還是毛澤東、杰斐遜,他們善對“挨罵”不僅僅是一種道德修養,更道出了一種政治品質——權力和監督之間如何實現一種平衡。作為領導,他必然是一位公眾人物,他被賦予了某種特權,而權力是一柄天然的雙刃劍,要遏制劍的惡刃,必然要在“受監督批評”層面讓渡相當的權利,以此達到公權不偏不倚的平衡。其實,領導要想少挨罵直至不挨罵并不難,無非是做人從政常記百姓之苦、牢記法律之嚴、永記權力之源。那些動輒對“挨罵”大發雷霆,左手以百姓之身訴諸“誹謗罪”,右手以權力之劍舉起狼牙棒的官員領導,真該好好讀讀史,接受“勇于挨罵”的文明洗禮。(馬九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