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發表記者手記《唐山人的精神力量》稱,在中國采訪的快樂,是在旅途中偶然邂逅一些真誠勇毅的平民或普通官員,是他們的身影篆刻出中國幾十年經濟快速發展的成就。原文摘錄如下:
據說,歷史上最早記載的河北人之一,是先秦時代以慷慨悲壯的俠義豪情前往行刺秦王的大刺客荊軻。司馬遷為古代刺客做傳,為當時送別荊軻的燕太子丹想象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名句。壯士別去的易水之濱,地點正是今天河北省保定地區的易縣,古稱易州。
來自石家莊的河北朋友聊天時說:“荊軻就是最早的人肉炸彈。”
有人隨即糾正道,恐怖分子傷害的是無辜的平民百姓,荊軻拿的匕首只對準發動戰爭的秦王一人,其行為是冤有頭,債有主。因此荊軻和當今的恐怖分子或二戰時期的神風敢死隊不可同日而語。
河北朋友點點頭。不過,大家一致認同的是,慷慨悲歌、舍身取義的精神在河北古已有之。31年前,河北省唐山市發生過一場7.8級大地震,震后恢復和重建過程代表了另一種慷慨悲歌的壯志,這時的主角不再是荊軻一人,是百萬沒有被地震打倒的唐山市民。
來到唐山,你很難不為之動容。31年前,相當于400顆廣島原子彈破壞力的地震在距離地面16公里的地殼里炸開,百年工業重鎮毀于一旦;31年后的今天,你看到一座整齊干凈的唐山新城拔地而起。
抵達唐山第一天市委宣傳部安排記者參觀唐山抗震紀念館,講解員流利地解說著唐山在清末和民國時代的輝煌,這里曾經誕生中國大陸第一座機械化采煤礦井,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汽車,第一桶機制水泥,第一件衛生瓷。
介紹到1976年大地震時,解說員說了,24萬人喪生、16萬多人重傷、7000多家庭全家滅絕,短短記錄影片掠過一行文字:震后20小時,唐山通過自救或互救而脫險者45萬。接著,展覽重點轉移到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如何調動資源和軍隊救災,唐山的災后建設進度,唐山榮獲聯合國“人居榮譽獎”等等。
紀念館沒有說明30年里唐山人如何繼續展示河北人以傳統的豪氣克服萬難的細節,當時也沒有社會心理學家對心理問題深入分析,但參觀者可以憑據想象,以及通過身邊河北人怡然的神態中去領會。
公務員小馮并非唐山人,卻在1978年隨父母來到唐山生活。重災后不往外跑往廢墟鉆?小馮解釋說,他母親是唐山人,地震后外祖家只剩下外祖母一人,父母毅然從外地遷往唐山照顧外祖母,加入唐山市的重建。
吃飯時,從北京來到唐山工作的城市規劃師薛波主動成了唐山的宣傳官。薛波詳細地介紹了唐山曹妃甸港的優勢,也很小心地提到抗震精神。我相信是唐山人的精神面貌感動了他,雖然每次提起地震,席間總有人安靜片刻。
在中國采訪的快樂,是在旅途中偶然邂逅一些真誠勇毅的平民或普通官員,是他們的身影篆刻出中國幾十年經濟快速發展的成就。我到唐山,原意是親身見證報章所說的曹妃甸天然良港,了解唐山希望與新加坡合作開發“生態城”的具體位置,結果發現了唐山另一種更深刻的財富。
在水深36米的曹妃甸天然良港被開發以前,在讓中國總理溫家寶睡不著覺的南堡油田被發掘以前,唐山的財富即已存在。唐山有最特殊的受災歷史,其他中國城市也有各自的奮斗史。雖然中國經常派官員到新加坡學習現代城市管理、國際商業運作規則,但精神上的東西,我們該向他們學習的更多。長遠而言,后者才是一個社會、國家保持生命力的源泉。(韓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