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黎平十月十日電:“ 題:“紅色黎平”永不磨滅的“紅色往事”——踏訪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會址
中新社記者 楊強
貴州黎平縣古城翹街,又稱東門街,全長一公里余的街道兩旁,是保存尚屬完好的明清建筑群。這條街兩頭高,中間低,形狀如翹起的木扁擔,故得翹街之名。遠遠望去,一排排風火墻,一座座四合院,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古色古香。
著名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舊址、毛澤東在黎平休息的居住處、中央紅軍教導師、中央紅軍干部休養(yǎng)連等一批“紅色遺址”就坐落于這條老街的明清建筑群中。
“黎平會議”舊址是一座清代建筑物,分三進五間,前低后高,上蓋小青瓦,大門上方懸掛中共元老陳云手書的“黎平會議會址”黑底金字橫匾。在這座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建筑物前,參觀者們紛紛駐足合影留念。
近千平方米的“黎平會議”會址共陳列展覽文物三百六十余件,藏品一百二十余件(幅)。
步入這幢建筑物的第一進——輔助陳列室的右邊廂,一群參觀者面對中央紅軍突破敵軍四道封鎖線路圖和湘江戰(zhàn)役后敵我態(tài)勢圖,面容凝重。服務人員介紹說,一九三四年,中央紅軍在西進貴州前的湘江一役損失慘重,兵力由出發(fā)前的八萬余眾銳減至三萬多人。戰(zhàn)爭之酷烈,令人不勝唏噓。
輾轉進入這個輔助陳列室的左邊廂,依次參觀《紅星報》關于黎平群眾大會載文、陳云關于黎平會議手稿、中央紅軍經過黎平部分高級將領、中央領導及知名人士為黎平會議會址題匾題詞等陳列內容,最后佇立在“胡錦濤在黎平”的圖文展覽面前,一種“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感慨油然而生。
由大門進入建筑物的第二進,是“黎平會議”會址基本陳列與輔助陳列室。這里有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室”、周恩來住室、朱德住室、紅軍文物陳列室,以及警衛(wèi)員住室兼機要室等基本陳列。
正屋的右間,擺設八張?zhí)珟熞魏蛢蓮埌讼勺溃景鍓ι蠎覓熘珴蓶|、周恩來、朱德、秦邦憲、張聞天、王稼祥等人的照片。據稱,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黎平會議”,當時就在這里進行。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八日,中共中央在這間十余平方米的房間召開政治局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秦邦憲、張聞天、王稼祥及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等人。此次會議,開創(chuàng)了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解決自己重大問題的先例,在生死攸關的重要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為隨后的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驀然回首,斯人已去,景物長存——當年在這里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使中國革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折;而即將于本月十五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共十七大,則決定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走向繁榮富強,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重大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