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0日電 今天上午,國家林業局舉行了退耕還林專題新聞發布會。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李育材在發布會上指出,已實施九年的退耕還林工程面臨著退耕農戶的長遠生計難題。
李育材介紹,退耕還林農民生計狀況大體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有64%左右的退耕還林農民所在地區自然條件相對比較好,也有其他的穩定的經濟收入,對退耕還林補助的依賴性比較低,其生計不會受到大的影響。
二是有26%左右的退耕還林農民因為收入不太穩定,對退耕補助的依賴程度比較高。
三是有10%左右的退耕還林農民基本口糧田補助,缺少增收的途徑,其生計將會出現嚴重的困難。這些農民一直是國家扶貧濟困的重點,近幾年來靠退耕還林的補助暫時解決了溫飽,補助到期之后,人均純收入將低于當地的貧困線,生計將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李育材指出,退耕還林成果長效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還需要一段時間,退耕農戶為了生態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給予錢糧補助,但是還沒有解決好他們的長遠生計問題。許多工程區域內的基本糧田建設、生態移民、后續產業發展、封山禁牧舍飼等“五個結合”配套措施還沒有完全落實,不能覆蓋大多數的退耕農戶,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退耕還林雖然促進了勞動力的轉移,但是這種轉移還不是很穩定,基礎還很脆弱。國家對農民進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加大了解決“三農”問題的力度,但相當一部分退耕農民的收入還主要依靠階段性政策補助,自我發展的能力還很低。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還剛剛開始,林權改革還處于試點探索階段,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和完善還需假以時日。
另外,退耕還林工程實施過程當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有少數地區不適當地擴大了工程實施范圍,把一些緩坡耕地和平地進行了退耕;一些植被恢復地方沒有完全按科學規律辦事,植被恢復不盡合理;政策規定對經濟林比例限制過死,林農間作控制太嚴,影響了提供林地的農民的經濟效益,工程實施當中存在的個別虛報面積的問題也時有發生。
李育材指出,目前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確定了兩個近期目標:一是確保退耕還林成果切實得到鞏固;二是確保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得到有效解決。為此,在國家繼續對退耕農戶給予適當補助的同時,要積極引導退耕農戶加強林木后期管護,搞好補植補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絕砍樹復耕現象發生;還要通過增加基本口糧田建設力度,加強農村能源建設,繼續推進生態移民等措施,從根本上解決退耕農戶吃飯、燒柴、增收等當前和長遠生活問題。(根據中國政府網文字直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