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人洛倫茲·洛倫森(LorentsLorentsen)只來過中國四、五次,他說中國是一個很友好的國家,但是,“你能明顯地感受到這里的空氣污染,甚至都能聞得到”。
洛倫森如此敏感的嗅覺,與他的特殊身份有關。作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以下簡稱OECD)環境理事會的主任,洛倫森上周和他的同事專程從巴黎來到北京,向中國政府遞交了一份長達300余頁的 《中國環境績效評估》報告,就中國的環境保護問題提出了51條具體建議。
7月17日,接受該報告并接待洛倫森一行的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以下簡稱環保總局)官員對報告內容表示了贊同,并表示隨后會將報告建議上報中國國務院。同時,環保總局也第一次正面表達了對另一份同類報告——由世界銀行完成的 《中國環境污染損失報告》——毫不客氣的批評。
不久前,有西方媒體報道稱,中國環保總局要求世行刪除其報告的部分內容,才可以發布報告。
“一根稻草可以壓死一頭大象,但有多大幾率呢?”在OECD發布其報告當日,環保總局副局長周建在提及世行報告中關于環境污染導致中國人患病甚至死亡的內容時,稱其結論并無科學依據。
環境嚴峻是不爭事實
“中國的發展付出了環境被破壞的代價”,與洛倫森同行而來的OECD副秘書長馬里奧·阿瑪諾 (MarioA-marno)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的環境問題壓力在加大,雖然中國15年中取得了很大發展,但中國的經濟已經受到了水、空氣、土壤等環境破壞方面的影響。
OECD從1992年起,就開始對其成員國進行環境績效評估,對中國環境狀況的評估則始于兩年前。評估的最終結果就是這份于上周在北京發布的報告。報告初稿其實早在去年11月就完成,隨后又進行完善調整后形成目前的最終版本。在評估了中國自1990年到2004年這15年的環境狀況后,報告給中國政府提出了改善環境治理的51條建議。
OECD非成員國環境理事會主任布萊登·基爾斯貝(BrendanGillespie)告訴本報,這51條建議可以歸納為三點:一是加強環保政策,特別是薄弱環節的執行和實施力度;二是需要采取更廣泛的措施改變經濟結構,偏離資源或能源密集型經濟,并制造更少的污染;三是保持其在環保方面的努力,成為環保好榜樣。
“我們承認中國的進步,但是中國正面臨非常嚴峻的環境問題,這是不爭的事實。”基爾斯貝說,中國有些城市的環境狀況非常差,半數的城市水質量不過關,垃圾的排放量遠遠超過了垃圾處理能力。基爾斯貝來北京的次數不下12次。
阿馬諾則認為,導致中國環境問題的原因之一,“是政府機構執行力度偏軟”,中國國務院和環保總局等部門雖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但政策執行效率低。
所以,在51條建議中,很顯著的一條是 “將國家環保總局升格為環境部,加強對地方環保機構的監督管理”。
同時,阿馬諾提醒中國政府要意識到,環境問題也會引發社會問題并容易引起國際關注,例如中國的松花江污染事件。
因此,阿馬諾表示希望中國政府的相關工作能在三個方面有所改進:一是進行綠色稅收改革,提高能源和水資源的使用價格;二是政府加強和民眾溝通,發揮NGO組織的作用,給老百姓和政府一個對話的通道;三是加強國家合作,環保問題需要有時跨國合作。
基爾斯貝說,該報告采用的方法與OECD對所有的成員國采用的方法相同,即以被評估國自己設定的環境目標及國際承諾為基礎,評估每個國家環境目標的實施進展。
中方對OECD此種評估方法表示認同。中國環保總局副局長周建在報告發布時表示,這種評估是開放、成熟的管理理念,OECD報告的權威性和作用值得肯定。
周建說,雖然中國曾出臺了很多環境評估報告,但OECD報告是第一個國家級的環境績效評估。
世行報告之爭
OECD報告獲得了中方的贊同和接納,而另一份來自世行的同類報告獲得的卻是中國政府激烈的否定和拒絕。
針對世行報告中,關于環境污染給中國人造成的病變甚至死亡的內容,周建明確表示其結論缺乏科學依據。
周建說,目前世界上環境污染使人導致疾病有多少關系,還沒有準確依據。同時,中國現在還沒有財力對一個地區進行長達20年的科學跟蹤觀測,得出環境污染究竟給人體造成多大的傷害。所以,在世界沒有統一標準和方法的情況下,來衡量一個地區污染給人體造成損害的學術數據是不可信的。
對此解釋,洛倫森表示了贊同,“我一直在看媒體的報道,最令我驚訝的是,媒體報道還沒有意識到這并不是個別現象,說到空氣污染導致的早死率,我還想說雅典、巴黎、羅馬這些歐洲城市,這種現象不僅在北京和重慶存在,在巴黎也一樣存在”。但洛倫森強調,污染的種類并不一樣,北京和重慶的空氣污染主要是由消費煤炭引起的,而歐洲和美國則是汽車尾氣排放引起的。
“說到水污染,就要區分對待”,洛倫森說,大多數OECD國家的水質量是非常好的,但是中國的境況正如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這也并非獨特現象。“我覺得很多媒體在提及中國的環境問題時都變得很片面、很狹隘”。
盡管表達了對周建意見的贊同,但洛倫森仍然強調中國的環保問題確實值得擔憂,他說如果中國不進一步改善環境,至少會在三個方面對經濟造成損傷:首先你可能會生病、你的孩子可能會生病,因此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就會下降;其次,污染問題導致的可悲事件讓人們感到憤怒、擔憂,因此有可能導致社會動蕩,因為污染并不是人民想要的發展狀況;最后是國際形象及對貿易的損害,如果別人都認為中國是一個很臟亂的國家,那么中國的海產品、寵物食品、玩具、藥品就很難賣到國外。
有趣的是,同為OECD的環境專家,基爾斯貝與洛倫森對世行報告的評價大不一樣,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基爾斯貝透露,“我與中國專家討論,中國專家也認為世行發布的信息大體與他們的研究結果一致。”
基爾斯貝說,世行報告的呈現方式有點讓人無所適從,特別是涉及與污染相關的死亡率時,使結論變得更加敏感,其實有些中國官員能理解世行的報告,但是有些官員則擔心,世行報告會給社會造成誤解,從而引起社會的不良反應。
說到世行報告與OECD評估報告的區別,洛倫森及基爾斯貝觀點一致:世行的報告更側重于與環境問題相關的經濟成本,而OECD的報告則更側重于評估中國的環境表現,及是否達到環保目標,如何達到環保目標。兩人都認為,OECD報告涵蓋的問題更廣泛,包括空氣、水、垃圾處理、自然保護、經濟、社會及環保政策的相關性以及國際間的合作。
基爾斯貝甚至把該報告的發布,認為是OECD與中國政府十多年來環保合作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OECD和中國環保總局在17日的發布會上還簽訂了一份諒解備忘錄,表示將在雙邊利益的基礎上開展合作,包括與環保相關的稅收、環保法執法及履行以及開展2030年環境展望。
據基爾斯貝介紹,環保總局表示有意在兩年之內向OECD提交一份報告,細述其采取的環保措施,還計劃在未來6年里,考慮邀請OECD再做出這樣一份評估報告。
周建則在當日透露,環保總局計劃用10年建立起環境評估體系,該體系將包括四部分:綠色GDP、干部績效考核、稅收改革及環境績效評估。(張沉 安士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