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海上閱兵期間,中國可能宣布海軍重大建設消息
為慶祝中國海軍成立60周年,中國海軍將于4月23日在山東青島舉行大規模的海上閱兵,并邀請超過30個國家的海軍參加慶祝活動。近日,美國和印度等國的媒體相繼披露了本國參加中國海軍60周年活動的軍艦和最高官員。許多國家派出的代表團級別很高,顯示出對參加中國海軍閱兵的重視,但另一方面,各參加國也在借此次活動展現自己的實力,并近距離探查中國海軍實力。
美印海軍首腦來華
據悉,中國向美國、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亞等30多個國家發出了“英雄帖”,邀請它們派出軍艦或代表團參加青島海上閱兵式。目前,已有28個國家表示將派代表團參加交流活動,其中15個國家表示將派艦艇參加海上閱兵,艦艇數量將超過40艘。
此次活動為各參加國海軍搭建相互交流平臺,也為各參加國海軍朋友創造了解中國海軍的機會。不少國家希望借此加深與中國軍方的接觸和交流。4月14日,《印度時報》報道說,除了派一支由4艘軍艦組成的編隊參加中國海軍大閱兵外,印度海軍司令梅塔將軍也親自到青島訪問。這是印度海軍司令首次訪華,希望此行可將中印軍事交往提升到新的水平。印度海軍一名高級軍官透露說:“梅塔將軍除了參加海上閱兵式外,還將發表演講。我們愿意與中國海軍擴大接觸。”《印度時報》表示,盡管中印1962年打過一場邊境戰爭,但兩國軍事交往近年來不斷加強。當中國海軍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印度洋上時,印度表示“贊賞與理解”。
此前不久,美國軍方媒體《星條旗報》也曾披露,美國海軍1號人物——作戰部長羅海德上將將參加中國海軍成立60周年閱兵式。與他一起參加這次閱兵式的還有美國第七艦隊司令約翰·伯德中將和常駐日本橫須賀的“菲茲杰拉德”號“宙斯盾”級導彈驅逐艦。《簡氏防務周刊》一位亞太軍事編輯表示:“羅海德將軍此行發生在中美艦船南海對峙后不久,這對兩國來說具有很大的象征意義,意味著奧巴馬總統愿意加強與中國的軍事交往,以求力壓美國五角大樓的鷹派聲音。”
近距離與中國海軍比試
據透露,前來參加海上閱兵的外國軍艦當中,有很多曾經來華訪問過,或與中國軍艦有過交往。
外國軍艦也將此次閱兵式看做是展示本國海軍實力的舞臺。14日,韓國海軍透露,韓國計劃派出LP-X“獨島”號兩棲艦和KDX-II“姜邯贊”號驅逐艦參加中國海上閱兵式。“獨島”號是一艘于2007年服役的直升機航母,該艦可搭載輪式裝甲車、坦克和卡車實施登陸作戰任務。韓國海軍派出如此先進的戰艦參加中國海軍大閱兵,一方面是向各國海軍展現韓國海軍的實力,另一方面也有與中國海軍“比比看”的意思。
印度海軍派出了由“孟買”號導彈驅逐艦、“藍威爾”號導彈驅逐艦、“坎嘉爾”號導彈護衛艦,以及“喬迪”號綜合補給艦組成的大型編隊,希望通過印度海軍“防務外交使團”和國際新聞媒體的跟蹤報道,擴大其海軍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俄羅斯海軍也派出素有“航母殺手”之稱的“瓦良格”號導彈巡洋艦參加此次閱兵式。該艦已于13日從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金角灣出發前往中國。“瓦良格”號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旗艦,主要武器為16枚SS-N-12超音速反艦導彈,可攜帶1000公斤裝藥的常規彈頭或射程達300海里的戰術核彈頭。
各方除了通過參加國際海軍活動展現自己的實力外,其實也想近距離探查中國海軍。國防大學李大光副教授14日下午與網友在線交流時透露,一些比較現代化的先進海上裝備,包括新型驅逐艦、新型潛艇、海軍航空兵的戰機等都可能參加這次大閱兵。有理由期待這會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是賞心悅目的海上“軍事奧運會”。
更讓外界關心的是,中國是否會借此機會宣布海軍重大建設消息。據俄羅斯紐帶新聞網4月13日報道稱,中國已成功研制出J-11B殲擊機的一種雙座“升級版”,并將其命名為J-11BS。俄羅斯專家將J-11BS新型雙座殲擊機問世與中國對俄羅斯蘇-30MKK戰機興趣減弱聯系起來,并認定它將是用于裝備航母的艦載機。
新聞鏈接 / LINK
青島港區一級 戒備保閱兵
從本月15日起,青島奧帆中心將率先封港,暫停接待游客。從4月18月起,青島港區全面封港。封港期間,海軍特種部隊和海警巡邏隊將負責港區內的安保。據奧帆中心負責人透露,奧帆中心在安保方面將高出“奧運標準”,出動包括蛙人在內的海軍特種部隊以及海警巡邏部隊,全程負責閱兵式港區及附近海域的安全保衛工作。奧帆中心一名安保人員透露:“聽說是一級戒備,解放軍、武警將荷槍實彈接管這里的安保工作,我們只能在奧帆中心外圍巡邏。”此外,為了這次閱兵安保,有關部門還從日照市抽調了警力,日照港公安局作為港口公安協同作戰單位之一將參加該此次活動的安保工作。
高規格的安保讓一些普通民眾想現場觀看閱兵的設想未能如愿。有青島當地的知情者說:“閱兵式在奧帆中心附近的軍港內進行,在岸上有檢閱臺,因屬軍事禁區,所以普通百姓是無法直接到現場觀看的(包括進入所劃禁區或者登艦),只能通過現場直播觀看。如果閱兵期間有到現場甚至登艦的民間人員,那肯定是特邀的。”(陳婧)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