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窮二白到繁榮昌盛
美國麥克拉奇報業集團前不久發表了題為“建國60周年,中國從19世紀跨入21世紀”的文章,稱“歷史上最快的現代化將‘亞洲病夫’轉變為一個擁有世界最大汽車市場和最多互聯網用戶的經濟寵兒”。
這句話概括了60年來中國在外國人眼中最大的一個變化,如《時代》周刊所說:從一窮二白走向繁榮昌盛。
法新社在報道中記敘道:當毛澤東和他的共產黨人1949年取得政權時,經歷內戰和日本侵略摧殘的中國百廢待興。該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下降到自1890年以來的最低點,5億中國人基本上貧窮、目不識丁,靠耕種土地生存。同時,報道引用IHS全球透視公司駐北京分析師任賢芳(音)的話說,對中國而言,“頭30年大體上可以說是失去的幾十年”。接著,中國政府接受了“在經濟和政治上務實的政策轉變”———一切為之改變。
如今,中國的經濟成就舉世矚目。《時代》在文章中列舉了一系列數據和事實:
中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與日本的第三大經濟大國,已超過德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預計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在2010年就將取代日本保持幾十年的世界第二的地位,而2020年前甚至有可能超越美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制造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復印機、微波爐與鞋;一半以上的數碼相機;30%左右的個人電腦;75%的兒童玩具,在其它產品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同時,中國擁有令人震驚的超過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準備開始對國外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中國已有37家跨國公司躋身《財富》雜志500強行列,而10年前,只有6家。500強中多達450家公司都在中國有業務和投資。中國已成為接受外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
《聯合早報》引用了一組數據來說明中國經濟地位的變化:2008年,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40%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是世界主要經濟體;認為美國是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比例只有33%。文章提出:中國在整體上并不富裕,與老牌工業國相比甚至還顯得比較貧窮。但它何以與其它富國一起,站在世界政治和經濟體系的中心?而答案是:兩年前,即200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就已經超過了美國。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這種現象還是首次出現。
美國《僑報》在社論中指出,今天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寒風中,人們猛然發現,中國與世界上其它國家有根本不同,“中國模式”(或“中國經驗”)的張力和魅力正愈益耀眼。《時代》則認為,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與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稱為“北京模式”。這種全新的發展模式,已經在發展中國家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面對中國以后的經濟成就,各國媒體紛紛作出了樂觀的預計:英國《金融時報》稱中國距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時刻越來越近。德國《南德意志報》則說,中國現已躍升為新貨幣強國。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