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傅勇
價格管制各有各的不同,但所有的價格管制都聲稱為窮人服務,并且幾乎所有管制最終都無法達到其承諾的目標。
有關部門近日宣布,自2008年1月中旬起對糧食、食用植物油、肉類及其制品、牛奶、雞蛋、液化石油氣等重要商品實行臨時價格干預措施:提價需申報政府批準,調價須備案。這一政策使得受價格管制的商品范圍,從能源和公用事業進一步拓寬到食品。
的確,面對物價上漲政府束手無策而又民聲鼎沸時,直截了當地規定關鍵性價格不能再上漲是最容易想到也是最容易做到的辦法了。價格管制是強勢政府的專利。在尼克松時代,凍結價格是其標志性的經濟政策之一。
政府的初衷顯然很好,限制價格后,老百姓將來至少能夠買到和現在一樣多的限價商品。這些商品關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因而,價格管制政策的民生蘊含不言自明。
并且,管制物價的一個結果是物價水平可能的確得以控制,考慮到限價商品在消費物價指數中所占的比重,價格干預的效果會很快在CPI指標上得到反映。這看上去使得一切得到了控制,但實際上只是掩蓋了矛盾。物價和諧的政策目標會部分達到,但只是表面上的。本質上而言,這些政策不會對民生起到多少的改善功效。
無論價格管制設計多么巧妙,但通常會招致經濟學家的反對,因為它破壞了市場均衡,而在調控一般商品供求方面,不會有比市場均衡更好的狀態了。讓我們來看看其中的邏輯。
政府規定比市場均衡價格低的物價,似乎是在向老百姓宣布:現在你們再也不用擔心買不起油,吃不起肉了。可是結果怎樣呢?一方面,低價格增加了對限價商品的需求,那些原來買不起限價物品的人現在能夠以政府規定的低價買到了。另一方面,那些以較高成本生產的生產者現在就虧損了,因為政府規定的價格可能低于他們的成本。私人廠商不可能長期承受虧損,因此他就停止為市場提供限價商品。
于是,政府對價格的干預將導致限價物品比以前更少,同時需求相對更大,一些準備按政府規定的價格支付的人買不到商品。另一個結果是,人們急忙去商店搶購。他們得在門口等。等在商店門口的長隊總是政府規定了它認為重要的商品的最高價格的城市里常見的現象。
那么,政府價格管制的結果是什么呢?政府沒有達到目的。它力圖更好地滿足老百姓,但實際上,老百姓更加不滿了。政府干預之前,物價昂貴,但是人們能夠買到。現在物品供應更加短缺,老百姓能夠消費到的副食品更少而不是更多了。
政府采取的下一個措施就是配額制。但是配額制僅僅意味著一些人有特權得到限價商品而另一些人得不到,而不是商品盤子的增大。誰該誰不該得到限價物品總是十分隨意地決定的。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留給我們的記憶尚未模糊,老百姓的生活資料全都由國家憑票證定量供應,這就是短缺經濟下的配給制。
顯然,不論政府做什么,事實是商品的數量更少了。因此人們比以前更加不滿。
其實,錢不值錢了,價格上漲也就成了自然的事情。當前的流動性過剩,實際上就表征了貨幣的過剩,流動性過剩的同義語就是貨幣貶值了。就表現上來看,房價股價都一個勁兒地往上竄,貴重物品、資源能源型物品也是如此。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在很多領域的生產能力令人驚嘆,但商品的增長仍趕不上流動性的增加。那么,一般生活品價格的上漲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其實,錢不值錢的一個最直接的表現是長期負利率的維持。因為,利率是資金(指借貸資金)的價格。
有關部門澄清說價格管制是臨時性的,并且主要是針對規模較大企業的。但對漲價的控制,使得生產者缺乏擴大生產的動力,這反而會延續生活品的短缺和物價上漲的壓力。
如果價格管制存有值得期待之處的話,或許是價格管制能夠在一定時期內抑制住老百姓對通脹的預期,而在這一段時期里,國家對生產領域的補貼能夠順利擴大商品供應。否則,價格管制就很難成為臨時性的,因為,在壓低價格所導致的短缺局面下,放棄管制會導致物價的“報復性”反彈。
(摘自《鳳凰周刊》)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