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張小平
富甲天下之后,什么才是支撐人生的力量,企業家們在尋找怎樣的終極追求?
成文于資本主義鼎盛時期的《重獲企業精神》,曾大張旗鼓地宣揚:真正的經濟不是計量經濟學的經濟,而是企業家的經濟。
其作者是知名的未來學家和經濟學家喬治•吉爾德,被譽為“數字時代的三大思想家”。
通過研究分析發現:中國企業家吸收精神食糧的渠道多種多樣,但遺憾的是,大多停留在對于“術”的現學現用上,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去修養心中的“道”。如何去塑造、凝聚企業精神,成為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
政治智慧
政治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游戲之一。因此,政治人物所凝練的智慧、品格和手段,成為眾多企業家學習和模仿的重要源泉。
與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相遇”,正是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馬云在事業面臨重大困境時。1995年,馬云從事電子商務四處碰壁,甚至被別人罵做瘋子,他感到非常郁悶和無望。有一次去國外,無聊時跟著朋友去了一次教堂。教堂牧師講到了二戰時期,英國在氣勢洶洶的德國納粹軍攻擊之下危如累卵。在沒日沒夜的轟炸聲中,丘吉爾卻在廣播之中對全國人民咆哮道:“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馬云頓時覺得如醍醐灌頂、愁容盡失。丘吉爾“永不放棄”這句名言,讓馬云在靈魂的電表出現紅字時,能夠及時地轉危為安。
而40年前,懷著不滅的理想,在玻利維亞的熱帶叢林里戰斗的切•格瓦拉,也是被眾多中國企業家推崇的偶像之一。“在這個不合理的世界,痛苦征服了所有人。”河北大午集團董事長孫大午一直牢牢記住了格瓦拉的這句話。孫大午認為格瓦拉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完全可以不遭受痛苦的情況下,卻放棄了高官厚祿和優裕的生活,為了理想和信念走進了蒼茫的叢林之中。
而在中國企業家群體中,最受膜拜的政治人物,莫過于毛澤東。眾多知名企業家都是“學毛著標兵”。
在盛大集團董事長陳天橋辦公室的書架上,非常醒目地擺著一套《毛澤東選集》。陳天橋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戰略上蔑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而盛大集團總裁唐駿曾經包了一個專列,把盛大的員工浩浩蕩蕩帶上了井岡山。
給陳天橋“下過絆子”的巨人網絡董事長史玉柱,對毛澤東的軍事思想特別癡迷。在1994年推廣腦黃金時,他仿效毛澤東在解放戰爭時采用的軍事體制,在深圳設總指揮部,各地設“軍區”,發動“總攻令”,以排山倒海的廣告來啟動市場,掀起了“人民戰爭”的狂瀾。
而毛澤東最著名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成為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和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開辟市場時屢試不爽的法寶。
商業偶像
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甚至一度富得可以把美國買下好幾次,這對當時剛剛恢復元氣的中國,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刺激和觸動。而日本的經濟神話,是由松下、索尼、本田等諸多企業聯手造就的。于是,那個叫松下幸之助的日本老頭兒,成為初興的中國企業界追捧的偶像,把他尊稱為“經營之神”。海爾集團董事長張瑞敏說:“80年代初,國內能找到的只有松下幸之助的那些大厚書,在企業質量管理上我借鑒的都是松下的東西。”
當時國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是國營企業,但國企效率低下、持續虧損的弊病日益顯現,此時,美國商界的“扭虧之神”李•艾柯卡成為最好的學習對象。福特和克萊斯勒都是美國的老牌汽車公司,因為各種問題一直積重難返,但艾柯卡卻力挽狂瀾,分別拯救了這兩家瀕臨絕境的汽車公司。
正當中國企業蹣跚學步之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已經率先進入新經濟時代。其中,英特爾前CEO安迪•格魯夫是這個重大變革的推動人之一。“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已經成為上世紀90年代正在夾縫中尋求生機的中國企業家們的座右銘。
也正是新經濟的興起,讓大學尚未畢業的比爾•蓋茨親身演繹了一個如何一夜暴富的神話,這對以日積月累、勤勞致富為傳統的中國企業家們無疑是一次具顛覆性的震動。當長一輩還在猶豫狐疑之際,以搜狐創始人張朝陽和網易創始人丁磊等為代表的年輕人,紛紛以比爾•蓋茨為偶像,一起開創了知識經濟時代。
在完成原始階段的財富積累后,中國企業家面臨進一步發展的沖動期,此時,倡導多元化的杰克•韋爾奇成為大家爭相參考的對象。柳傳志、段永基、李東生等大批中國企業家,紛紛走上了多元化擴張的道路。
逞一時之雄并不為奇,如何做到長盛不衰卻是一個大難題。在這一點上,華人商界領袖李嘉誠是中國人最值得驕傲的榜樣。李嘉誠提倡的“商者無域”,被國美集團董事局主席黃光裕直接拷貝和灌輸到自己的企業管理中。做李嘉誠第二,成為很多中國企業家的夢想。
宗教信仰
宗教和信仰成為靈魂最理想的安頓場所之一。
歷數歐美那些最成功的商人,其中大多數是有信仰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是清教浸禮會教徒,IBM創始人老沃森是新教徒,沃爾瑪創始人沃爾頓是衛理公會信徒,GE的杰克•韋爾奇是基督徒,DELL的董事長戴爾是猶太教徒,CEO羅林斯是摩門教徒……
宗教所提倡的和平、平等、博愛等思想,不但成為迅速富起來的中國企業家階層安慰自身的最好工具,也促使他們為彌補社會日益激烈的矛盾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先是對“小我”(我自己)的慰藉。海航集團董事局董事長陳峰常常穿著道服在辦公室里工作,讀書、打坐、記錄心得是他每晚的必修課;史玉柱本人雖不是佛教徒,但書架上擺著許多佛像。他說:“做企業風險太大,對未來沒有辦法把握,所以對佛應該尊重。”
接著是對“大我”(和我有關系的人)的關注。陳峰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會用于員工“三為一德”的培訓,把南懷瑾所撰《論語別裁》作為公司全體員工的學習資料。
中芯國際CEO張汝京感觸:“我遇到過無數困難,很多次我都肯求上帝來救救我,最后奇跡出現了,我感謝上帝的祝福。”為此,自1996年以來,他在國內捐建了近20所希望小學。
(摘自《英才商業雜志》)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