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該刊聯系。
《環球》雜志記者/夏海淑
正在熱映的《集結號》或許是2007年中國電影的最大驚喜:這部不是古裝,沒有功夫,也沒有大牌明星的戰爭片,贏得了超過2億的票房以及有國產商業大片以來最好的口碑。
有人說,《集結號》是馮小剛十年賀歲片的成熟之作,當然,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華誼兄弟出品。
2008年,同樣是華誼投資影視的第10個年頭。10年來,隨著中國電影的快速發展,華誼已經從一家不起眼的影視公司成長為領軍國內文化娛樂業的傳媒集團。不過在公司董事長王中軍看來,無論是對于中國電影還是公司本身來說,這一切僅僅是個開始。
2008年1月5日,在北京郊區一棟到處都是名家油畫、雕塑,宛如中國現代美術館的別墅里,《環球》雜志記者專訪了這位“馮小剛背后的男人”。
《環球》雜志:從目前票房來看,《集結號》收回投資完全沒問題了,不過在上映前,您曾說過,這片賠20%也沒關系。當時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擔心?
王中軍:其實那個完全不是擔心,是給導演一點底,因為他比較擔心。馮小剛不是那種只管拍片的導演,他對企業對投資人都有責任感,所以我對他說,你不用管這些,這個戲就是賠20%都算贏。
為什么我這么說呢,第一,國內沒有拍過這個類型的商業片,是對電影類型的一個突破;第二,我們沒有用明星,說小一點,是我們想在創作模式上有點突破,說大一點,作為一個在國內有點影響力的企業,我們有責任推出新人。
你看最近幾年中國的大片,演員拍來拍去就那么幾個人,作為一個電影投資人,找到這么個題材,這么個機會,如果能推出一批新人,哪怕就推出一個新人,對中國電影演員,尤其是男演員,就有很大突破。
如果這兩點都能做到,就是投資額賠20%,對于我們這樣的企業來說也是值得。不過目前來看不是賠20%的問題了,按照現在這個勢頭,不但收回投資,還能有50%的投資回報率。
《環球》雜志:華誼公司以后是否會繼續嘗試新的電影題材和類型?
王中軍:其實對電影公司來說,不存在嘗試不嘗試的問題。電影對觀眾來說是一個個新鮮的東西,但對成熟的電影公司來說,就是一個個的產品。我們拿到什么樣的劇本,怎么拍,都有一個相對科學的過程,發行部門要有預計,制作部門要有一個控制,如果他們沒有信心,我就是覺得再好也不能拍。不能為突破而突破。
不過,我個人很想拍一個諜戰片。這幾年隨著商業手段、導演技巧的成熟,我覺得可以拍一個非常獨特的諜戰片,像麥家的《風聲》就可以做成一個大制作,不是像電視劇那樣拍,而是拍成一個在戰爭氣氛下的中日諜戰,有戰爭的背景,有當時的質感,如果再有好導演好演員,我覺得可能會有很大突破,也會很賣座。
《環球》雜志:《集結號》的首映式放在韓國的釜山電影節,是為了亞洲國家市場嗎?
王中軍:這個電影有它的獨特性,制作團隊里就有韓國公司,拍攝過程中他們給了很多技術支持,一直很喜歡這個戲,希望我們拿到韓國去。當然從商業上來說,釜山也是亞洲的一個賣片市場。
《環球》雜志:相對而言,中國電影的海外票房漲幅不如國內;而韓國電影從1995年到2001年,海外票房增加了50倍。您覺得中國電影需要向韓國學習嗎?
王中軍:我覺得中國電影目前的主要任務應該是著眼于本土,出口是輔助。韓國和中國的情況不一樣,韓國本土市場小,必須外向發展。而美國電影到今天,本土票房也是超過出口的,就是因為它的本土市場比較大。
中國電影業未來會像美國,首先支持行業的是本土市場。中國未來的潛力甚至比美國大,因為我們人口基數大,而且現在中國人口的階梯性非常清晰,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差距,小城市和農村的差距,都很大,這種差距會給未來二三十年的發展一個拉動。
現在,一部好的中國電影,票房標準是2個億,這2個億基本都在大城市。《集結號》目前2個億,北京3000萬,占了15%,下來就是上海、廣州,比例也是很高,但其他很多地區則是很低的。
我們這次去的山東淄博,以前沒有大電影院,現在建了一個多廳影院,結果一家影院讓這個城市的票房翻了10倍。在中國,像淄博這樣的二線城市太多了,一旦發展起來對中國電影的支持非常大。
現在中國的大片可以賣到3000萬美元了,美國的大片是2~3億美元,和我們正好是10倍,推算銀幕,我們3300塊,他們是3萬多塊,正好也是10倍。
所以中國電影發展呢,一個是內容做強,未來有更多的大片支撐;另外再有終端,電影院的速度再上得快一點,也許過10年我們的電影銀幕就上萬了——我這還是保守估計,未來速度實際還可能更快一點。所以,中國的電影是蠻有前途的。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