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楊德山
黨的歷史,也是一部理論創新史。黨成立86年以來,理論創新取得了喜人的成果。黨的理論雖然形成于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著不同的時代課題,但它們都是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筆者力圖通過八個關鍵詞簡約地展示理論創新的繼承與突破,以期為讀者提供一個新的視角。當然,八個關鍵詞難以科學地展現理論創新的全貌,難免有掛一漏萬之嫌,概括不足之處還望見諒。
“解放思想”
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是黨的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要求,帶領全黨擺脫了教條主義的影響,率領全國人民贏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改革開放新時期前夕,鄧小平果斷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命題,使全黨從精神枷鎖中解放出來,開辟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世紀之交,江澤民同志提出能否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決定著中國的前途命運。
在新的形勢下,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我們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一大法寶,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堅持。當前,我們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解放思想,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才能科學制定出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才能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新中國成立前后黨中央和毛澤東的宏偉設想。1975年四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明確了“四個現代化”的內涵。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確立了以實現“四個現代化”為工作中心的戰略部署。20世紀80年代中期“兩個文明”一起抓方針提出后,“現代化”代替了“四個現代化”。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物質、政治、精神、生態四個文明建設方面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求。它不但豐富了人們對新時期初鄧小平提出的“小康社會”的內容,也深化了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內涵的認識。
十六大以后,黨繼續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提出了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治國新理念,豐富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內容。胡錦濤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須堅定不移地為之奮斗。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進入新時期,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近30年來,任憑客觀形勢錯綜復雜,黨不但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這條基本路線,而且順應形勢的發展,適時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基本綱領,提出了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的20字重要方針。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胡錦濤同志強調,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是我們事業能夠經受風險考驗、順利達到目標的最可靠的保證。要堅持把“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黨就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新時期初,鄧小平明確指出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由此,黨和人民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道路。近30年來,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兩個根本性問題,黨進行了艱辛的思考、探索,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形態。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在這條道路上繼續前進。他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我們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以寬廣的世界眼光和深刻的戰略思維觀察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生動而具體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為我們黨的理論創新增添了富有時代精神和現實品格的嶄新內容,賦予了馬克思主義新的鮮活力量。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毛澤東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大政治命題和基本設想,為其后黨加強社會建設提供了思維方向。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針對我國目前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現實,提出了“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的要求。2005年2月,胡錦濤同志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治國新理念。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了行動部署。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當前,加強社會建設,要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體現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優先發展教育,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每個民族的革命、建設實踐緊密結合,并以特定的民族形式表現出來,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的主張,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改革開放新時期,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國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產生了“鄧小平理論”;新時期新階段,黨堅持理論創新,產生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這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曾經提出,把我們黨建設好是一項偉大的工程。1994年9月,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提出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構想。十五大針對面向新世紀的客觀形勢要求,進一步明確了“偉大工程”的目標和任務。十六大提出了四個“一定要”的工作要求,強調要努力使我們黨成為“兩個先鋒隊”、“一個領導核心”、“三個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做出了《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在全黨范圍內開展了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在新的形勢下,他指出,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繼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求全黨同志,在艱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務面前,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一定要戒驕戒躁、艱苦奮斗,一定要加強學習、勤奮工作,一定要加強團結、顧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終清醒、政治上始終堅定、作風上始終務實。
“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針對中國的文化國情,倡導建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新中國成立后,黨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行了探索。黨的十二大系統闡明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概念,認為它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十三大把黨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若干主張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的觀點。十四屆六中全會對新階段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新的部署。十五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綱領。十六大要求“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
十六大以后,在進一步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新理念,認為這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胡錦濤總書記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