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3日電 美國《僑報》發表評論文章《奧巴馬為何在意外交智囊? 》說,在奧巴馬看來,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除了中美關系可圈可點之外,無論是伊拉克戰爭,還是伊朗核問題,抑或是全球變暖問題上的消極表現,都是問題多多。無論是為了更好地聚精會神地抓好經濟及國內事務,還是改善美國的國際形象,都有必要對布什外交做“大手術”。
文章摘錄如下:/p>
距離美國總統選舉還有不到100天,奧巴馬與麥凱恩的口水戰已經大大升級。而在口水戰之余,一場更為重要的較量已經開始,那就是人才之戰。
對奧巴馬和麥凱恩來說,人才之戰的意義,既在于選戰的準備,又在于日后執政的人才儲備。在美國歷史上,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許多對白宮志在必得、對變革有著深切想法的政治家,往往都早早地做好了人力資源上的準備。富蘭克林•羅斯福從當州長時,便開始準備問鼎白宮,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肯尼迪的人才內閣,更是讓后人津津樂道。還是在全國代表大會之后,肯尼迪就動員了一個競選班子,籌集了一筆競選經費,也沒有答應以任何職位作為報酬。在他心里,最好的團隊應該是不受政治義務或競選諾言限制的團隊,而是最能夠發揮作用的團隊。
在贏得大選之后,肯尼迪更是拋開了以往自己的人際圈子,在全國范圍內選拔精英,他的陣容不僅精干,而且年輕,多數閣員都是40多歲。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肯尼迪還破除了黨派成見,將國防部和財政部這兩個最重要的部委托給共和黨人,這對民主黨總統來說,是一個極富象征意義的事情——這個內閣從一開始就表現出開放性來。
奧巴馬顯然希望能夠像肯尼迪一樣,更具開放性和建設性地組建自己的團隊。在此前的表態中,奧巴馬已經暗示,將來并不排除將合適的共和黨人請進內閣,為的只是幫助國家渡過難關。
而為了彌補自身在外交方面的不足,奧巴馬還搭建起了外交顧問團。在13人顧問小組中,既有前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前國防部長威廉•佩里、前國務卿沃倫•克里斯托弗這樣政壇顯要,也有前印第安納州眾議員漢米爾頓、前佐治亞州參議員納恩這樣富有經驗、并在國會有很深人脈的政治家。這種組合,既代表了國務院、軍方以及國會的聲音,又具有權威性和開放意識。
這也是在勾畫著奧巴馬的外交藍圖。在奧巴馬看來,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除了中美關系可圈可點之外,無論是伊拉克戰爭,還是伊朗核問題,抑或是全球變暖問題上的消極表現,都是問題多多。無論是為了更好地聚精會神地抓好經濟及國內事務,還是改善美國的國際形象,都有必要對布什外交做“大手術”。
“手術”的主要目的,是力求在全球變暖、平抑油價、南北問題等方面積極作為,盡可能地改善美國的形象。為此,他需要在伊拉克戰爭、伊朗核問題等方面做出更理性的努力,體面地從伊拉克撤軍,并爭取以朝核問題的解決模式化解美國與伊朗之間的危機。與此同時,他還要加強反恐力量,爭取將布什政府7年都沒有捉到的本•拉登“繩之以法”。
而其民生意義則在于,通過改善國際關系,收縮拉得過長的外交戰線,將注意力轉移到經濟問題上來,避免美國的經濟衰退,在醫保、移民政策等問題上更進一步。就如當初里根總統所認知的那樣,奧巴馬也相信,必須有一個很強的國力,才有可能在外交問題上游刃有余。
與此相關的,便是日趨理性的中美關系。應該說,布什政府在鞏固中美關系方面,做了非常積極的努力,也留給了奧巴馬或者麥凱恩很好的框架和關系基礎。這也意味著無論是奧巴馬還是麥凱恩,都不大可能對中美關系動“大手術”,只不過會在聚焦的話題上有所變化。不僅如此,美國經濟狀況的低迷,也使得奧巴馬和麥凱恩必須在對華政策上理性應對。畢竟,中國是一個13億人的機遇。(張國慶)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