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9日電 60年前,當第一面五星紅旗1949年在古城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上高高升起時,西方世界普遍擔憂:這個信奉馬列主義、以建設共產主義社會為目標的新國家會否像蘇聯那樣對他們產生威脅?美國《僑報》在29日發表的社論中指出,如今看來,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文章摘錄如下:
新中國誕生的最大推動力是當時擁有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百余年來飽受列強欺凌、曾創造人類輝煌文明的民族要獨立富強的內在要求,中共成功運用了適合中國的方式將之變為現實。
歷經60年的實踐與發展,盛極一時的蘇聯與東歐早已蹤影難覓。今天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寒風中,人們猛然發現,中國與世界上其它國家有根本不同,“中國模式”(或“中國經驗”)的張力和魅力正愈益耀眼。
“國家獨立統一、政府強勢、經濟發展、社會各階層和諧相處、各民族相互促進、尊重并汲取人類文明的成果”,這是外界通常認為的“中國模式”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共60年來努力追求并實踐“國家振興”的內涵,正越來越受到全球觀察家關注。英國學者喬舒亞•庫珀•拉莫則把中國發展模式描述為“北京共識”,即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實驗;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利益;循序漸進,積聚能量。他認為,中國的新理念正在對中國以外的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北京共識”正在取代在世界上被廣泛不信任的“華盛頓共識”。
從60年的經驗來看,“中國模式”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從建國之初確立以中共為主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到改革開放后循序漸進的市場經濟體制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政治體制改革,中共依國情現實和歷史傳統打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模式,在這段歷史時期締造了奇跡。
中國政府的強大組織動員能力和掌控能力在百廢待興的建國初期顯示了非凡魅力。正是有了上述兩種能力,新中國才能突破西方世界的封鎖,集中全社會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辦成不少舉世矚目的大事,只用了短短十幾年時間就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工農業產品的基本自給,擁有了“兩彈一星”。特別是在最近30年排除國際國內各種困難,躍居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發展成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之一,締造了最為世人驚嘆的奇跡。
在全球化的今天,正在發生急遽變化的國際與國內環境、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還會給中國提出新挑戰。中國只要能保持理性、銳意改革,相信“中國模式”還能創造嶄新的大歷史。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