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歐盟“卡位”低碳經濟 來源:中央電視臺
中新網12月7日電 綜合媒體報道,北京時間12月7日下午5時45分左右,舉世矚目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來自192個國家和地區的1.5萬名代表將齊聚一堂,探討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氣候暖化與“減排”計劃。
本次會議有共約1.5萬人出席,其中僅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就超過100人,媒體記者多達5000人,規模之大可謂史上罕見。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都將出席本次大會。有報道指出,會議期間的首腦級會晤尤其引人注目。
本屆氣候峰會的全稱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十五次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締約方第五次會議,將從今日持續到12月18日,歷時近2周。由于2010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將到期,國際社會需要在本次大會上對溫室氣體減排作出新安排,就2012到2020年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達成一項新協議,為今后人類社會應對氣候變化指明方向。
本次大會主要討論以下幾方面的議題:
一、發達國家的中期廢氣減排目標;二、發展中國家根據自身能力“排碳緩和”的承諾;三、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支持,以鼓勵發展中各國減少廢氣排放、適應氣候變化的沖擊;四、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技術,成立有治理能力的有效體制架構,以處理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的需要;五、減碳架構的簽約方式問題。
然而,與會的全球三大氣候陣營——歐盟、以美國為首的傘形集團(包括加拿大、澳洲和日本等)、發展中國家(中國和77國集團),仍在溫室氣體排放量等關鍵議題上存在爭議。
三大“氣候陣營”表現各不相同:歐盟自視為應對氣候變化領導者,在節能減排主張及實行方面一直積極搶占“制高點”,強調美國應承擔減排責任。但金融危機后,歐盟態度轉趨消極,在資金和技術轉讓問題上尤其缺乏誠意。
美國等傘形集團國家立場類似,即中期減排目標低,且以發展中國家參與減排為前提條件。原先最不積極的美國在總統奧巴馬上臺后態度有所轉變,但實際上卻是“高姿態、低承諾”,仍然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減排目標亦較其他國家低得多。日本提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25%,但尚未闡明如何實現目標,且分析認為該國減排空間有限。
而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和77國集團上月底在北京就峰會關鍵議題達成共識,堅持《京都議定書》繼續有效,要求發達國家承擔第二承諾期減排指標,并提出峰會成果應涵蓋長期合作、緩沖、資金和技術轉讓等內容,并應考慮落后國家、島嶼國和非洲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特殊需求。
有評論認為,假如三大陣營未能調解分歧,無法在此次峰會上達成新協議,屆時溫室氣體減排工作將難以銜接,全球將沒有一個共同文件來約束溫室氣體的排放。專家警告,根據當前各國提出的減排目標,全球暖化速度將遠高于峰會所設置的2攝氏度上限。德國方面則表示,假如無法緊守這一上限,峰會將等同失敗。
分析稱,一旦沒有了約束,減排未能達到指定目標,全球氣候系統將逐漸走向崩潰,國際社會將難以承擔慘重的代價。這種代價不僅是政治上的,更體現在社會發展和人類歷史的諸多層面。諸多環保組織已經警告,氣候變化的最終惡果將可能給人類帶來沉重打擊。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