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不進黃海美國人心有不甘
張教授進一步點破說,對于韓國這番炒作,美國不便出面,但樂觀其成。
美國方面一直坐觀韓國高調炒作“黃海演習”,靜觀朝鮮與中國如何反應。在中國政府一個月內連續5次公開表示反對美、韓在黃海舉行演習后,美國國防部長蓋茨才于20日在首爾與韓國國防部長金泰榮敲定了聯合軍演的最后方案和細節。
21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航空母艦“喬治·華盛頓”號抵達釜山港,隨即邀請大批韓國記者登艦參觀并宣稱:“一旦下達出發命令,戰斗機在兩秒鐘內將從靜止狀態達到時速220公里升空。我們能夠實現365天全天候戰斗。”
“華盛頓”號預計25日離開釜山港,參加在朝鮮半島東側日本海舉行的韓美聯合海上軍演。
談及此行的目的,“華盛頓”號艦長大衛·羅斯曼稱:“韓國是我們的朋友,也是我們的盟國。美國海軍被部署在亞太平洋地區的前哨,目的就是遏制敵軍的攻擊,并支援韓軍。”
但美國媒體對“華盛頓”號未能進入黃海心有不甘。
“黃海會成為美國海軍的禁區嗎?”美國《華爾街日報》用這樣一個標題表達了對美國“在海洋上對中國妥協”的擔憂。
文章援引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學者科薩的話說:“我們正在開啟一個不好的先例,并允許中國擴大對其核心利益的定義。這樣的話,下一次我們去黃海時就會更加困難,更容易引起爭議!笨扑_甚至建議,美國此次至少應該讓“華盛頓”號在黃海沿岸的韓國仁川港?恳幌,以顯示美國海軍在黃海的存在。
《紐約時報》也抱怨,美韓今年還將舉行約10次軍演,美國軍方卻沒有說明美國航母是否會參加未來的海上軍演。
“美國航母今后肯定還會來黃!
對于美國航母未來是否再出現在黃海,張召忠教授提示說:“此次‘華盛頓’號不到黃海參加軍演,并非因為中國的抗議。可以說,航母不來,并非是因為中國不高興。而且,也不會因為中國抗議,美國航母以后就不來了!
張召忠教授解釋說:“中國根據國際公約,認為黃海是中國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美韓在此進行大規模軍演,威脅到我國的安全利益。而且黃海貼近我國的‘心臟’——京津地區。在我們的家門口舉行大規模軍演,從情感上也難以接受。而美國則認為,軍事演習的位置是在公海范圍。在美國人看來,12海里領海之外的水域均屬‘公海’,外國軍艦可以自由航行,任何國家不得干涉。”
張教授認為:“過去60年里,他們曾多次在黃海演習。因此,美國未來仍將在黃海展開一系列軍演,而且不排除此次‘華盛頓’號航母在日本海演習完后再到黃海演習一下的可能。”
對于有網民認為經過中國政府交涉、抗議,美國航母不到黃海參加軍演,是中國取得的一個巨大勝利,美國航母將從此不再進入黃海,張召忠教授強調說:“這是很不全面的看法。美國此次表示不來黃海,是給中國一個面子。但很難說在軍演的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美國航母會不會再到黃海來?梢源_定的是,美國的航母或驅逐艦今后肯定還會到黃海來!
聯系到6月23日至8月1日以美國為首的14國進行“環太平洋2010”軍演,張召忠教授提醒說:“未來一段時間,美國與中國較量的一個核心是:美國認為中國不應該在自己的海域設置一些禁區。美國想突破這些禁區,比如黃海、臺灣海峽以及南海。這種認識上的沖突,很可能會帶來行動上的沖突,有可能會給本地區帶來一些風險!
軍演之外 美韓對朝全面施壓
對于美國航母為何不進黃海,韓國媒體認為,美國是為了宣布針對朝鮮的新金融制裁方案。
韓國《中央日報》22日的報道稱,20日韓國軍演的方案公布后,美國于21日宣布了針對朝鮮的新金融制裁方案,其制裁強度超出了韓國的預期。
報道援引一名韓國外交消息人士的話說:“中國對韓美聯合軍演反應敏感。因此,韓美決定軍演從黃海移至日本海。這樣一來,美國就背負了‘退讓’的罵名。美國于是就通過金融措施來嚴厲制裁朝鮮……這樣中國也說不出什么了。”
事實上,自“天安”艦事件之后,美韓對朝鮮的壓力不斷加大。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21日稱,作為“天安”艦事件后續應對措施,將更嚴厲地落實聯合國第1718號和1874號對朝制裁決議。在核不擴散問題上,美國在考慮“凍結支援非法活動的個人和銀行的資產”,并禁止朝鮮外交官出國訪問。
朝鮮反應強烈 可能會有動作
對于美韓軍事上連續加壓、經濟上宣布新制裁方案,朝鮮方面反應強烈,回應稱美國與韓國應該取消聯合軍事演習,停止對朝鮮的制裁,否則將拒絕重返六方會談。
據日本共同社22日消息,正在越南河內出席東盟論壇會議的朝鮮代表團發言人、外務省裁軍事務部門負責人李東日稱,美國與韓國應該停止聯合軍事演習,不應該加劇地區局勢緊張。他說:“在國際社會對此舉的憂慮日益高漲的情況下,韓美兩國宣布將在韓國東部海域舉行聯合軍演,嚴重威脅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對于朝鮮方面的反應,張召忠教授提醒說:“按以往的情況,每次美韓在日本海或黃海舉行軍演后,朝鮮都會發射反艦導彈作為回應。這次也不排除這種可能。美韓舉行這么大規模的軍演,朝鮮方面一定會進入一級戰備,可能采取發射導彈、潛艇出航或是戰斗爭機升空巡邏,以應對挑戰。在這種情況下,處理稍有不謹慎,就有可能有大麻煩。” (本報北京7月22日電 記者 陳小茹)
參與互動(0) | 【編輯:曹昆】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