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6日電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出版的《香港統計月刊》的統計,從1981年至2006年這25年香港結婚的數目是256802宗,離婚的總額則為52934宗,按此比例去計算,就可獲得“港十對結婚三對離婚”的結論;另一個非常“有趣”和驚人的數字是:1981年結婚的總數是50756宗,和2006年的結婚人數50328宗差不了多少,但二十五年前的離婚數字是2060宗;二十五年后的2006年的離婚數字則高達17424宗,高出八倍多,十分驚人!香港《大公報》發表文章指出,離婚者眾,令人感慨。并質疑:為什么會是如此?值得社會工作者和婚姻問題專家去分析研究。
文章表示,我們都是四十至五十年代走過來的人,認為男女一旦結婚,有如簽署了“生死約”一般,女性多數從一而終,男性也極少遺棄妻兒者。不是說他們夫妻的感情就甜蜜到如膠似漆,十二級臺風都打不散,不,縱然是熱吵、冷戰,他們寧愿仍然保持那種名存實亡的關系。我們就見到有些先生有享齊人之福的,有和女秘書暗渡陳倉的,有與情婦搞一夜情的……,怨婦們大都啞忍,寧在文章中罵他,也不輕易鬧離婚。
比較起香港和目前中國內地的離婚率大增的狀況,實在令人感慨萬分。除了社會環境和家庭結構、生態極為不同之外,據本人的接觸和觀察,實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
觀念改變:舊年代的婚姻觀念傳統而保守,除了皇帝可以有三千二奶(假如他所寵幸的宮女都算的話)之外,一般人都是一夫一妻制。男的養妻活兒,女的相夫教子,從一而終,誰搞婚外情都算“錯”;如今的男女婚戀卻不是這樣,觀念起了“大革命”。愛情只分先后,沒有對錯;“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在種種新派理論的渲染之下,一些似是而非的愛情觀念直接導致離婚率“高企”。
自我膨脹:舊年代中國人的夫妻之道,講求相敬如賓、鶼鰈情深,“執子之手,白頭偕老”,但現今社會“人權”意識高漲,動輒搬出或強調保護個人的私隱權,一方面男女比以前更加平等,另一方面夫婦雙方也比以前更加自我,更加個人主義化,這種有利有弊的風氣漸漸令夫婦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尊敬度加強的同時也令疏離度加強。有的夫婦從來沒吵過一次架,只是長期的冷戰,也導致最后的分手。
即食面效應:這十幾二十年來,影視媒介也發生了觀念、題材和內容的大變化。港、臺、內地以及日、韓的影視節目,包括長篇連續劇、電影……不少改編自漫畫、銀幕和熒幕上的男女之愛似乎已經不需要了解對方和靠長期的苦苦追求,多時是一見鐘情,一拍即合,甚至很快上床。我們不乏見到時下男女不斷拍拖不斷分手如家常便飯的狀況,萬一不慎去注冊結婚了,也可預見婚期不會太長。
經濟獨立:表面上看這是好事,男女經濟獨立有什么不好?雙職工帶來的是較為豐厚的薪酬收入,可以共同承擔家庭的擔子。但必得承認,這也給夫妻關系帶來一些代價,產生了一些副作用。從前的“老婆仔”文化程度低,傳統觀念是“能嫁個好老公”(所謂“男子勿入錯行,女子勿嫁錯郎”)就是一生幸事,哪怕“養在深閨人未識”;然現今講求個性解放,男女平等還不算,還出現女權主義運動,甚至還有女性解放主義分子,鼓吹男女關系“多元化”……姑且不談這些極端事物產生什么影響,我們常見的是:女性在現代的香港不少已擁有高學歷,在各大機構出現了令男性大嘆不如的女強人,政府中不乏精明硬朗的女高官,社團中不乏叱咤風云的女領袖……放眼世界,女總統、女部長……實不在少數。女性從家庭、廚房走出來打天下,與男性平分秋色,手上握有可以養活自己的經濟命脈,不須再向丈夫唯命是從,這又是男女雙方經濟獨立的“副產品”,造成如今比諸二十五年前離婚率大增的另一間接原因。
另外還有性愛不協調、個性太強、第三者介入、錢財糾紛等等并非香港獨有的原因,不必再一一詳加分析。
所謂一夜夫妻百日恩。男男女女的離離合合既然不能避免,也應在一種和平的方式下分手,萬不該大打出手、搞臭對方或發生暴力悲劇。令人可嘆的是近日來,娛樂圈內有一對夫婦的離婚卻是以越搞越烈的抹黑、搞臭對方作為收場,落在無良周刊手上,又變成不忍卒睹的封面丑聞炒作。為什么不想一想當年同床共寢的情景?將自己同枕人描述得這么丑惡,對自己其實也是一種自打耳光的羞辱。我們很欣賞伉儷同行協進會此類組織,為夫婦的和諧做了大量好事,我們的媒介,似乎也應以促進社會的和諧作為己任。(上官泰芙 作者為資深出版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