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上午,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云林(右)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在北京釣魚臺五號樓簽署并交換“兩岸周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協議文本。 中新社發 任晨鳴 攝
|
6月13日上午,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云林(右)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在北京釣魚臺五號樓簽署并交換“兩岸周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協議文本。 中新社發 任晨鳴 攝
|
中新社香港六月十三日電 兩岸海協、海基兩會協商近中斷近十年后恢復并達成多項成果,十三日出版的香港報章紛紛發表評論認為,這展現了大勢的力量,展現了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同時,作為中轉角色的香港,面對挑戰,要從長計議,積極應對。
香港《大公報》的評論認為,兩會首次復談的成果遠遠超出人們事前的估計,顯示出兩岸“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這一方針的巨大力量。兩會復談的重要性是歷史性的,兩會解決的問題是事務性的,二者互為表里,清楚地展示了今次兩會復談意義有三,一是它已成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二是它在為兩岸同胞謀利益;三是它在為兩岸關系長遠發展、走向融合、共襄中華民族復興大業創造條件。
香港《文匯報》也對此次會談予以積極評價:海峽兩岸兩會領導人十年來的首次會談,不僅僅是接續歷史的斷層,更是書寫兩岸協商談判的歷史新頁,對增進兩岸民眾福祉、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評論同時指出,兩岸實現直航,對于作為中轉站的香港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香港應該提升服務業的層次,在旅游、金融、仲裁服務等方面拓展空間,在兩岸關系發生歷史性轉變的過程中抓住新的發展機遇。
香港《明報》也關注到,大陸和臺灣從戰略高度來整合兩岸經濟,勢必觸動東亞、亞太地區甚至更大范圍的經濟板塊,認為香港特區政府應該思考在變局中何以自處。
香港《商報》的評論則指出, 面對兩岸關系發展的新形勢,香港不少人擔憂會削弱香港的兩岸經貿中介角色。但是無論是從官方還是民間的研究來看,兩岸直接“三通”雖然會給香港若干行業帶來挑戰,但從長遠看,更多的還是機遇。兩岸關系的改善,對整個大中華地區,甚至亞洲地區的和平及經濟發展都有正面影響,長遠來說,香港只會從中得益,實在不必杞人憂天。香港人一直以靈活應變見稱,相信可以好好應對挑戰,把握機遇,趨利避害。(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