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土生葡人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前跳起歡樂的舞蹈。 中新社發 史利 攝
中新社澳門十二月十五日電 題:澳門土生葡人的十年:從觀望走向參與
中新社記者 畢永光 龍土有
拜訪澳門中華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霍志釗博士時,他的新著《澳門土生葡人的宗教信仰》樣書剛剛從出版社寄來。作為研究土生葡人的資深學者,他認為,回歸十年來土生葡人族群最大的變化是與澳門社會進一步融合,并從觀望走向參與。
誰是土生葡人?
關于澳門土生葡人,在霍志釗看來可從三個方面識別:歐亞混血,以中葡混血為主;信奉天主教;接受葡語教育。以這個標準看,目前澳門的土生葡人應不足一萬人。
霍志釗介紹,土生葡人是葡萄牙人到達澳門四百多年來與亞裔人通婚形成的。因為遠道來澳的葡萄牙人基本上是男性,除少數上層人士外,大部分中下層葡萄牙人選擇與本地女子通婚。
回歸以前相當長一段時間,土生葡人與澳門本地華人并不怎么合群,原因是當時土生葡人的優越感。以前會講葡語是成為公務員的條件,土生葡人很容易當上公務員;信天主教還可以領救濟、吃到免費的進口芝士、牛肉罐頭等;學習葡文也是免費的。因此土生葡人在澳門有自己的聚居區,有自己的圈子,甚至土生小孩也不愛和華人小孩玩。
霍志釗介紹,澳門回歸祖國以后,土生葡人成為澳門居民中平等的一員,特區政府沒有任何一份文件需要居民填寫是否“土生葡人”,如何界定只是學術問題。“土生葡人”是有相似經歷的澳門人文化上的自我認定。因此有一些信奉天主教、受過葡語教育的華人也自稱“土生葡人”就不奇怪了。
參與社會事務
“多元混融”是土生文化的主要特點。他們講葡語也講粵語,進教堂也進廟宇,信上帝也信風水。長期以來,他們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或葡萄牙人,只稱自己是“澳門人”。當十幾年前澳門面臨回歸時,他們最為彷徨不安;糁踞撜f,這種心態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回歸十年來,大部分土生葡人從觀望轉向參與,因為他們看到了國家的發展,澳門的進步,以前模糊的前景變清晰了。霍志釗說,更多的土生葡人開始學習中文和普通話,投身社團活動,參與社會事務。
姍桃絲是心態積極的土生葡人之一。她出生在澳門北區的貧寒家庭,靠自己的努力,走上從政之路。一九八六年,澳葡政府首次為公務員舉辦普通話培訓班,姍桃絲報名參加了。她回憶說,當時不少官員半途而廢,她還是堅持下來。二〇〇三年,“中國與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在澳門成立,姍桃絲被任命為論壇常設秘書處輔助辦公室主任。擁有政府部門工作經驗并熟練掌握粵語、普通話、葡語和英語,讓姍桃絲得心應手。
如今,澳門特區政府部門、立法會活躍著土生葡人的身影;作為土生葡人的新生代,黃偉麟投身今年的立法會選舉;土生葡人建筑師馬若龍為上海世博會澳門館設計了“玉兔宮燈”造型……
土生文化的傳承
回歸以后,特區政府重視葡語教育,設置十余所中葡學校,也投入很多資源保護土生文化。但霍志釗認為,土生文化的特色能否保留,關鍵靠土生社群自身的努力。
土生社群也意識到問題所在。從二〇〇一年起,澳門土生葡人社群聚會每三年舉行一次。二〇〇七年那一次,參加者五六千人,其中來自海外的土生葡人一千四百余人。活動組織委員會主席戴明揚表示,土生葡人社群聚會意在進一步推動土生美食、土語、音樂、舞蹈等土生文化,讓年輕一代認識和珍惜土生文化。
澳門的土生社團也在積極推動“土生土語”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巴辽琳Z”是幾百年來在澳門土生葡人社群中形成的一種混合了葡語、英語、粵語、西班牙語、馬來語的俚語,現在土生葡人講得越來越少了。目前懂得土生土語的全世界大約一千來人,澳門只有幾百人。
澳門土生協會理事會主席飛文基是土生土語的堅定捍衛者。十幾年來,身為律師的他利用業余時間創作了超過二十五部土生土語劇。一九九七年以來的每屆澳門藝術節,他都會率土生土語話劇團上演一出自編、自導、甚至自演的劇目。他有些悲壯地對筆者說:“即使土生土語最終還是絕跡了,畢竟我們曾經努力過!”(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