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五月十一日電 題:港人奉獻對四川災區“川流不息”的愛
中新社記者 陳伊敏
四川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際,也正是香港應對金融海嘯、甲型流感的緊張之時。但港人未忘千里之外的四川災區,時刻關注災區重建進展,更承諾要讓“暖意續流”,讓愛“川流不息”。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十一日在公開信上說:“我們的暖意仍在輸送,救援和重建工作仍在延續。”他說,地震發生后全港立即展開賑災行動,拯救同胞于水火。爭分奪秒為災民雪中送炭的義舉,“并非一時之勇”。
劉遵義表示,該校與廣州中山大學和四川省合作籌建的災后重建社會工作站,去年十二月成立以來便致力于災后援助服務及研究工作,今年五、六月將安排香港專家在災區舉辦心理健康講座。而建筑學系的師生團隊將與國內大學合作,教導災區村民就地取材興修防震環保農房,減低重建成本。
他說,中大矯形外科及創傷學講座教授陳啟明擔任發起人的慈善機構“站起來”計劃,至今已為逾千人次的地震傷者提供康復治療。不少裝了義肢的截肢傷員,經過香港醫療專家的悉心診治,活動能力得以提升。
香港理工大學過去一年來亦積極參與災區的重建工作。在地震發生翌日,瞬即在校內發起賑災籌款,籌得逾三百五十萬港元。學校還成立醫療服務行動小組、心理咨詢及小區重建行動小組、建筑與工程技術行動小組及經濟重建行動小組,一年來為災區人民提供各種支持。
災區嚴重缺乏專業康復治療及護理人員,該校獲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超過一千萬港元撥款,在四川開展兩項專業的康復治療及護理訓練課程培訓人才,服務地震災區的傷員者。兩項計劃預期在二零一二年為四川省培訓首批專業康復護理人員——共四十位物理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及六十位假肢及矯形學學生。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中國研究與發展網絡項目主任霍小玲接受采訪時說:“單靠外界支持并非長遠之計,更重要的是重建當地生計及恢復基本社會功能及服務,讓他們自力更生。”
據悉,未來三年,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將開展一系列災后重建服務,協助當地社工、非政府機構工作人員及政府官員掌握有關災后重建工作的專業知識及技巧。同時,在小區生計恢復、社會工作服務、精神健康服務方面,繼續支持當地學生、幼童及醫護工作。
災后的重建和支持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心靈重建更是漫漫長路。香港慈善機構“無國界社工”亦為災區啟動至少三年的援助計劃。地震發生后三天,該會第一隊“心靈天使”已奔赴災區為民眾提供及時的心靈支持服務,去年八月開始,服務隊開始長駐北川縣擂鼓鎮,提供持續性災后支援服務。截至今年五月,該會先后派出十二隊,逾三百名的以專業社工為主的志愿者到災區服務,總服務人次超過了三萬人次。
目前,“無國界社工”在災區的服務包括兒童及青少年成長小組、婦女自強計劃、老人健康小組以及大型小區活動等,同時還為當地老師、精神科醫生、心理咨詢師和社工系學生提供哀傷輔導培訓。此外,由無國界社工一手栽培的首隊內地“心靈天使”正式成立,將協助受災民眾慢慢走出災難的陰霾,重過快樂健康的生活。
“無國界社工”第十三隊“心靈天使”已抵達四川,將陪伴災區同胞度過地震發生一周年紀念日。擔任領隊的服務總監曹秋雯說:“我們會陪他們走下去,讓愛川流不息。”會長陳萬聯應說:“在災難發生后,不僅需要社會大眾“火山爆發式’的支持,更需要‘細水長流式’的愛和關懷。”他呼吁更多人投入到災后心靈重建中。(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