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世博會加拿大館舉行揭牌儀式。加拿大總理斯蒂芬·哈珀、加拿大政府總代表大山、上海世博會中國政府總代表華君鐸等出席儀式。揭牌儀式前,中國電視觀眾熟悉的大山親自當起了解說員,帶領中外媒體走進已經封頂的加拿大館,提前感受這個“活著的城市”。
走進加拿大
“看到加拿大館,很多人聯想到的是‘C’字形(Canada加拿大)。其實,你仔細看,C的兩端就像人的兩條手臂,中間是一個廣場,兩個手臂擁抱廣場,體現城市的核心是一種相互交流的環境。”大山介紹道。俯視加拿大館,半包圍的外形,的確很像一個大寫的“C”,整個場館由三幢幾何體獨立建筑聯結而成,中間是觀看演出的公共區域,內圈墻體覆蓋一層綠意盎然的植物,外墻則貼上加拿大的紅杉木。
現在展現在面前的加拿大館外立面已基本完成,紅杉木制成的斜紋鏤空墻面包裹著展館,“加”味十足。展館外部的腳手架也已拆去,顯露出木質結構外墻。據介紹,用于建設展館的紅杉木為加拿大特產,全部產自魁北克省,由飛機運送到上海。紅杉木不易受侵蝕,在潮濕的上海也不用擔心發霉變質。同時,紅杉木還具備了良好的保暖和隔音效果。紅杉木成本很高,每立方米1萬元。世博會結束后,紅杉木不會被丟棄,將被制成其他裝潢材料和家具等。
走進展館,大山向記者指出了將來展館餐廳和禮品店的位置。在落地窗前,大山指著對面的墻自豪地說道:“環保是加拿大館的另一特色,為了體現展館的可回收利用技術,這面館內最大的墻體將被一種特殊的溫室綠葉植物覆蓋。坐在這里品嘗一下加拿大的美食,看看窗外這片讓人心曠神怡的綠色,我相信觀眾一定會喜歡的。”大山表示,展館將于近期開始內部布展,預計明年3月全部完工。
美麗的風光和豐富的資源讓加拿大人對“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視,因此在建筑上處處都體現了可回收利用的技術。雨水將使用排水系統進行回收并重新利用;展館內將沒有大型的展品或物件,以確保展示區域內的空氣流通;同時展館內還將營造一個無障礙和無煙的環境。
不一樣的加拿大
加拿大館的參展主題是“興旺之城:兼容并顧、持續發展、改革創新”,這將反映加拿大歷史、藝術、文化和民主價值觀,也與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相呼應。
加拿大館最想在世博會上展示什么?對于這個大家都想知道的問題,大山的回答是:人們還不知道的加拿大。“我們不會重復大家已經熟悉的加拿大印象,如地大物博、瀑布、紅楓葉、楓糖漿,還有白求恩。”大山說,“我們要讓參觀者對加拿大有一個新印象,一個嶄新的加拿大印象,一些新鮮的東西,比如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將是展示亮點,希望能帶給中外參觀者兼具藝術魅力、高科技及互動性的震撼體驗。加拿大并不只有楓葉和白求恩,我們會告訴大家加拿大的最新信息,和大家不熟悉的信息。”大山表示,“加拿大的高科技及多元化會在展館中得以體現,我們希望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活著的城市。加拿大館設計了一個虛擬瀑布,一個人觸碰,是一種瀑布景象,兩個人觸碰,又是一種景象,10個人觸碰,景象又不同。為的是讓參觀者體會到,城市是大家建造的,是有生命力的。”
“在這個位置,游客將看到一面巨大的三維屏幕。”大山一邊走一邊比畫著,“屏幕上是加拿大各地的風光,當觀眾騎上屏幕前的自行車,他們騎車穿梭在加拿大的影像就會呈現在屏幕上,就像在加拿大旅行一樣。”盡管眼前的展館非常空曠,但在大山的介紹下,腦海中便能浮現出未來充滿高科技和互動展示的加拿大館。
“我們希望明年加拿大館能吸引550萬人次的參觀者,也就是說平均每天3萬人。我統計了近幾屆世博會,加拿大館都能攬到15%左右的游客。按這個比例,在上海世博會預期接待的7000萬人次參觀者中,將有1000多萬會光顧加拿大館。”大山說。
加拿大的太陽
加拿大館位于世博園C片區,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展館中央是一片開放的露天廣場,參觀者既可以通過這個廣場進入展館,也可以在這里欣賞到各種文藝表演。屆時蜚聲世界的太陽劇團將成為這座展館的主角,太陽劇團將把這里打造成一個超級劇院,每一個來到這里的觀眾都將體驗一次奇妙的旅程。
“加拿大館的創意、設計和展覽是由著名的太陽劇團來負責的,相信觀眾在加拿大館中可以感受到太陽劇團超凡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以及加拿大人對城市的認知和加拿大城市的特色。”大山介紹道。
“太陽劇團是加拿大國寶級演出團體,每年要在世界各地舉行幾十場演出。2007年夏天太陽劇團曾在浦東搭了一座可容納2500名觀眾的帳篷,上演了兩個月的《神秘人》,相信大家對它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印象深刻。我請他們一定要把‘成功作秀’的經驗帶到上海來。”大山說。在加拿大館的6場大型文化活動中,太陽劇團將主演一場,獻上一臺高科技的新奇表演。
在加拿大館的入口處,設有一個排隊等候區域,大約占到整個展館的四分之一。大山解釋說,“在這里等待參觀不會是一件枯燥的事,因為太陽劇團的演員們將在等待區域為參觀者獻上精彩的街頭表演,和參觀者互動。參觀者們一邊等待,一邊就有節目看。”除了太陽劇團的表演外,世博會期間加拿大將在園區內進行5至6次演出。(候慧慧)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