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人“心中的紅”
中國館開工僅半年,為其“外衣”尋找一種合適的紅色,成為一件意想不到的難事。用項目部投資總監趙兵的話說,就是“千百年來,‘中國紅’藏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里,流動在每個中國人的細胞之中,卻難以化作一種具體的紅色”。
中國館是整個世博園區體量最大的展館之一,其“外衣”紅色的選擇,不僅關系到中國館和世博園區的最終美學效果,而且是這種“中國紅”所代表、傳達的中國人的情感和理念能否被國人和世人認同的關鍵因素,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宋建明教授從事色彩學研究已有近30年時間。今年3月,他加入了這一“紅色追尋之旅”,最終用7種不同的紅色為中國館調色,其中“外衣”用了4種紅色。4種紅色,有民俗、傳統、時尚、現代之分。
一些國外專家認為,中國館外墻紅色的尋找過程,不僅表現出中國人對色彩同樣有著科學理性的分析和詮釋,而且讓世人從中了解了中國人特有的文化觀念,即中國人想以千百年來積淀形成的“心中的紅”,向世人傳達喜慶、吉祥、歡樂、和諧的情感,而這與世博會“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的。
與色彩專家及設計團隊緊密配合,最終讓“心中的中國紅”“活”起來的,是一家在上海的企業——亨特道格拉斯(中國)有限公司。經過其同樣具有創新意義的努力,中國館的墻體鋁板被塑造成類似“長城”般起伏的外形,這種凹凸不平的“中國紅”鋁板,更具立體感,能在同一種光線下呈現層次更加豐富的色彩。在白晝不同陽光折射、夜間燈光投射以及不同視覺高度條件下,中國館墻體均能形成統一、沉穩、經典視覺效果的紅色。
6月22日,中國館正式通電,已部分披上“外衣”的“紅冠”在內外燈光的映照下,綻放出奪目的光彩。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副局長丁浩認為,中國館墻體最終披上的“中國紅”,象征著中華民族“熱忱、奮進、團結”的民族品格,可以視為對“中國紅”概念的經典詮釋。
姚建平認為,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外墻紅色歷經10個月才最終選定,也從側面說明世博會的決策是經過嚴密科學論證的,并不是簡單地“拍腦袋”決定。
如何展示“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
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作為演繹這一主題的最重要平臺之一,中國館的展示主題確定為“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
上海世博局中國館部籌備小組組長錢之廣告訴記者,目前,中國館的展示深化方案已基本確定,與“內心的紅”相協調,中國館展示也有一個明確的“中國式”思維,即和世界各國一樣,中國也處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但中國不會像一些海外機構擔心的,因為人口眾多、需求快速增長導致占有越來越多的資源乃至對外擴張,相反,中國悠久深厚的歷史傳統有足夠的智慧,引導當代中國走出一條以和諧為核心理念的科學發展之路。
“這種精神品質層面的大智慧,概括而言,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師法自然、和而不同。要解決當前世界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困難和挑戰,需要這些中華智慧發揮作用。”錢之廣說。
據介紹,中國館的整個展示,就是一次尋覓“中華智慧”的旅行,是一次體會智慧真諦的感悟過程。比如,中國古代講究“道”,講究“和”,注重各方面關系的協調,特別是注重與自然的和諧,這一點對于當代應對氣候、環境與能源危機是非常有價值的。同樣,對于當前方興未艾的環保科技、新能源產品,中國也最有需求、動力和實力去研發、應用,從而為未來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這些理念的展示,僅構成中國館三層展示大廳的一角。相信這些中華智慧的精華可以通過既前衛又直觀的展示,讓廣大海內外參觀者對當代中國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和更深入的了解。”錢之廣說。
最近,中國館籌備領導小組和中國少年先鋒隊全國工作委員會聯合發起了一個“祖國發展我成長--我心目中的未來城市和生活”的全國兒童畫征集活動。根據規劃,相關入選兒童畫將在中國館一條長約300米、寬約3.5米的環形人行坡道上進行展示。
“我們把這些代表了兒童純潔心靈的圖畫,看作人類內心對城市生活最質樸的追求,進而可以對未來城市規劃產生較高的參考和推動。同時,兒童代表中國充滿希望的未來。”上海世博會副局長陳先進說。(記者吳宇、許曉青)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