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8月8日電 題: 海南“三寶”聚世博 傳承人大秀絕技
中新社記者 陳婷婷
“我要在這里展示我們特有的織錦技藝,讓更多人看到。”8日,身著黎族特色服飾的海南黎族織錦傳承人王秀麗,一早就趕到上海世博園,現場為參觀者展示黎錦編織絕活。
當天,上海世博會海南活動周精彩啟幕。被各路收藏家譽為“海南三寶”的黃花梨、海瓷、黎族織錦,匯聚世博園,現場展現海南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中國棉紡織史上的光輝杰作,至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在黎族婦女中世代相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世博園區的寶鋼大舞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區,王秀麗和另外三名傳承人一起席地而坐,雙腳夾住扎線架,用最正宗的傳統方式現場展演這一黎族歷史上的“活化石”。在黎族藝人們嫻熟的編織手法下,扎線架中慢慢呈現出了色彩艷麗、質感細膩的黎錦,讓參觀者贊嘆不已。
王秀麗告訴記者,這是她第二次來上海,與前一次相比,這次具有特殊意義,“這次要向世界展示海南特色”。
同樣具有海南特色的,還有號稱“國寶”、“木中黃金”的海南黃花梨木,其木材質堅硬,紋理奇麗,結構細密,極耐腐蝕。制作海南黃花梨木家具的手工技藝,本身所代表的是傳承了上千年的鄉土文化。近百年來,明清家具特別是海南黃花梨家具已成為中國家居文化的品牌形象。
筆筒、串珠、家具、雕塑等黃花梨工藝品,成為傳習區現場絕對的“高光點”,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的目光。世博會工作人員黃先生趁著短暫的休息時間,特地前來購買了一串黃花梨串珠。他說,自己一直愛好收藏,早聽說海南周會有正宗黃花梨,所以一到休息時間就直奔這里。
在現場演示黃花梨雕刻藝術的黃花梨雕刻藝術家應天保對記者說,他正在雕刻的黃花梨木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材料珍貴,每一刀都需要精雕細琢,一個大筆筒至少需要一周的時間才能完成。
如果用稀有和珍貴來形容黎錦和黃花梨的話,那么“海南三寶”中的海瓷,則可以用“傳奇”來形容。
海南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早在漢代,就開始了以絲綢為主的海外貿易;至唐宋時期,隨著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海上陶瓷貿易更為頻繁,有“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盛況,但各時代的商船中觸礁者很多,使得其裝載的陶瓷隨沉船藏于深海中,由此形成豐富的海底文化遺存——“海瓷”。
因此,“海南三寶”的世博園聚會,海瓷自然不會缺席。在海南活動周期間,海南省專門在館內設置了海瓷展區,為參觀者展現“海上絲綢之路”開始以后的唐、五代、宋、元、明、清六朝對外貿易史,陶瓷外銷史以及造船史的輝煌遺存。
當然,“南海明珠”海南島千年積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單只有 “三寶”,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藝、椰雕技藝、五指山苗族發繡藝術等多項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齊聚世博園,呈現了海南特有的民俗文化。(完)
參與互動(0) | 【編輯:聞育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