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將在8日迎來具有雙重紀念意義的一天——北京奧運會舉辦2周年,同時也是上海世博會開園100天。
“世博會真的正在改變中國、改變上海!背錾1988年的中國留學生胡馨予在離開上海兩年后帶著驚嘆回到這座正在舉辦世博會的城市。
胡馨予的驚訝來自于回國后所接觸的第一個人——一名酷愛說英語的出租車司機。這個會用英語夾雜上海方言說“你累了嗎?”“你上大學幾年級?”,并愛談論Lady Gaga的“的哥”,其實是上海全城陶醉于世博盛會的一個縮影。
這樣的場景在兩年前的北京似曾相識。從“鳥巢”到老北京胡同里的“奧運人家”,中國人嘗試用多國語言向奧運客人傳遞東道主的熱情好客。
北京奧運會閉幕時,曾有媒體評論:“京奧畫上句號,開放仍是逗號。”過去兩年間,度過甲子大慶的新中國,融入世界的腳步不曾停歇,舉辦奧運和籌辦世博,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
哲學家康德曾經提出“啟蒙是人擺脫自我的不成熟狀態”。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副主任周漢民教授認為,從某個角度看,奧運和世博,對中國民眾的精神世界而言具有“啟蒙”意義。
奧運和世博好比中國人的一間“大課堂”。“排隊”就曾是北京奧運會的一項“市民訓練課”。自2007年起,每個月的11日成為北京的“排隊日”。奧運期間,北京人試圖改掉“加塞”(插隊)的毛病,還必須戒掉賽場上的“京罵”。
而上海世博會在100天內所接待的近3800萬人次游客中,按照估算約95%是中國人。上月,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公布的數據則顯示,抽樣調查的游客中,非上海本地常住人口有近八成。這意味著每天都有近40萬人,即相當于一個中國中等縣城的人口,從中國的東南西北涌進世博園,加入排隊大軍!芭抨牎背蔀槿藗儷@取知識和快樂的必由之路。
70歲的湖北武漢市民陳昌桂說:“在物資緊缺年代,大家拿著票排隊買米面和肉蛋,當時多少有些窩火,F在看世博會就是在旅游,雖然排隊也很辛苦,但心情卻舒暢,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
上海市政府參事、社會研究專家彭鎮秋說,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增強了老百姓的消費能力。過去人們的排隊多為“生存型”,上海世博園內的排隊則是“發展型”和“提高型”的。
排隊令不少國人更珍惜從世博園里獲得的知識。“原來這里是印度尼西亞,不是印度!薄澳β甯绾湍{哥究竟距離有多遠?”世博園里經常能聽到一些有趣的對話。
“很多國家,我可能一輩子都去不了;有的地名,我活了這么多年都還沒聽說過,現在就當是在家門口‘周游世界’!2010年第一天搶先買到世博優惠門票的上海老人沙如根對記者說。
前不久公布的一項權威統計顯示,有87.2%的世博會參觀者認為世博會“值得參觀”。當被問及是否還會再來時,有60.4%的參觀者明確表示“會再來”,其中53.6%表示“會再來兩次及以上”。
除了排隊“訓練”外,從奧運到世博,還有一項精神財富完成了接力。被稱為“鳥巢一代”的中國青年志愿者正迅速成長為“海寶一代”。世博會開幕之際,鄧亞萍率北京志愿者團隊亮相中國館,她鼓勵北京志愿者弘揚奧運精神。據了解,北京從全市200多萬名注冊志愿者中精選了200多人,分9批參與整個世博期間的志愿服務。
近100天來,累計已有7萬余名世博園區志愿者和城市志愿服務站點志愿者上崗服務,加之數以百萬計的城市文明志愿者,上海幾乎變成了一座“志愿者之城”。
曾擔任北京奧運會香港賽區志愿者的莫慧明在結束服務期告別世博園時說,比起2年前的奧運會,當世博會“小白菜”(志愿者昵稱)的技術難度和心理壓力更大!耙驗槟忝刻於紩龅角姘俟值膯栴},每天都在接受新的挑戰!彼f。
前不久,倫敦市副市長理查德·巴恩斯來到上海世博園“取經”。他說,何謂奧運遺產,北京已豎起了標桿,歸根結底不是建筑,也不是道路,而是對人思想觀念的影響,那可能是一種環保的生活態度,也可能是樂觀進取的精神。
正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恰恰位于奧運會從北京到倫敦的“時間中點”上。巴恩斯認為,上海世博會在安保、排隊、票務等方面的經驗,也值得學習,“世博遺產”將傳遞給倫敦奧運會。(記者 許曉青 李惠子 楊定都)
參與互動(0) | 【編輯:吳歆】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