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墅
是拿來玩的
據說,財經作家王曉波選擇今天的職業是因為一句話:"知識份子,應該有一份不以此為生的職業。"套用過來說,"富翁,應該有一處不以此為家的別墅。
玩別墅的,和抽雪茄的一樣,多是男人。我國很早就出現了別墅,古代稱之為別業、別館。大的有帝王的行宮,將相的府邸,小的有富商巨賈地主鄉紳的山莊、莊園。早在西晉,大富翁石崇,在今洛陽老城東北七里處的金谷洞內修筑了金谷別墅,史稱"金谷園",用來研究如何對付貴族大地主王愷。到了唐代,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著稱于世的詩人王維,在輞川買下了宋之問的"藍田別墅"(即"輞川別業"),用來飼養鹿群。而王維本人,一年四季都在周游,到處畫畫,做詩,就連王維的兒孫都是由母鹿們帶大的。唐代之后的明代,官居監察御史的王獻臣買地造園,修建了蘇州園林中最大的,最著名的一座別墅--拙政園,以體察自己的政績得失。北京的勺園,曾是明代著名書法家米萬鐘的府第,后來成為中國最早接待外國使團的食宿場所。
歷史的車輪,從古代轉到了現代。深圳觀瀾湖的高爾夫別墅,買家多為空中飛人,置業純粹是為了閑暇之余的揮桿。上海紫園1號別墅,由18個島和1個半島構成,連水面在內占地面積18畝,售價1.3億元人民幣,如果專為居住,簡直就是作繭自縛;與上海西郊賓館為鄰的"檀宮",每棟別墅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售價1000萬美金,光是物管費每月就逾10萬,當然其服務也是盡善盡美,沒點承受力還真不習慣。據說,其中一項服務是,每天早上都有專人將當天的報紙用熨斗熨平送到家里。人家知道,有折痕的報紙業主看著鬧心。這樣的服務當然是貼心到了極點,但是另外一個問題出現了:被這樣伺候著,會不會死于安樂?
看完國內的別墅,還得看看國外的。不然,人家肯定得批判我們視野太狹隘,非主流,不國際化。西方玩別墅的,跟國內玩家還不太一樣。羅馬帝國時代的哈德良離宮,在文藝復興時期,古典主義盛行的貴族鄉間村邸是別墅的成熟作品,如弗朗西斯一世的楓丹白露和路易十四的凡樂賽宮等。它們或有華麗宏大的園林,或享天然奇美的山水,或于鄉間田野,或落島嶼海灣,常為皇室貴族獨享。顯然,他們玩得太大了,玩成了國家意志的產物,不像孩子式的過家家。
別墅
是拿來欣賞的
西方的別墅,玩藝術概念的指導思想成就了不少杰作。史上最經典的別墅建筑,如賴特設計的流水別墅,在溪水之上凌空修建幾個不規則的房間,動中取靜。別墅主人德國富商考夫曼從未在里面生活過,在賴特去世后的第四年,他將別墅捐給了政府供人參觀。巴黎近郊的普瓦西,由現代建筑設計大師勒·柯布西耶于1928年設計、1930年修建的薩伏伊別墅,甚至不能用來居住,但它影響了半個多世紀的建筑走向。世界十大經典建筑之一的智利魯特住宅,是一個富有的出口商的假日別墅。別墅建在一個長滿松樹的斜坡之上,一座30米長的鐵橋將公路和住宅的屋頂聯系起來,從屋頂的一個下降樓梯才能進入室內,生活起居非常不方便,但建筑效果非常藝術……。
不論在西方還是東方,也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別墅的居住功能都不是第一位的。如果你想要多一個房間,那不如在市中心買個5.6米挑高的電梯公寓,然后把它隔成兩層,樓下做餐廳,樓上做客廳。所以說,真正的別墅擁有者都是把別墅當作藝術品對待,用來彰顯藝術品味的一個玩意兒。
別墅
是拿來占有的
在生物界,從獅子到猴子到狗,所有雄性動物都以占有領地來體現自己的權威、實力和雄性魅力。而人,從皇帝到土匪,從教皇到騎士通通以"圈地"為終極目的。現在,當然不再是"拿把菜刀就上山,砍個縣官就稱王"的時代了,想"圈地"得靠"MONEY"。當然,為了避免別人叫你"土老肥",你還得彈素琴,閱金經。走到別墅處,遠遠的,你只能低調的向朋友這樣介紹:"山坡上的那座院子,是我的"。但即便是買了別墅的人,還是擺不脫"農耕文化"的羈絆,老想在院子里發展點副業。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想在前院種蔥,后院栽蒜,那你還不如去西郊的農村落個戶,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上,春夏喂雞鴨,秋冬養王八,想干啥就干啥。
別墅,作為現代人類的終極置業夢想,玩價值概念的太多了。有宣稱拎包入住的,有高喊滿園春色的,也有承諾薪火相傳的。可明眼人都知道,一棟別墅能賣幾個錢,不僅要有稀缺的自然資源,還要是珍貴的精神家園。(記者 陳柏喜)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