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上午,位于長春市臨河街附近的“上東街區(qū)·美一方”火爆開盤。早7點,蔡博士匆匆趕到售樓處,此時購房隊伍已經(jīng)排到了第167號。
“昨晚來通宵排隊好了。”蔡博士嘟囔。前面一位女士應道:“昨晚?前天就有人拎著板凳來了!”這話很快得到售樓小姐的更正:“27號就有人來排隊了。”
事先交納1萬元“誠意金”,可領到一張VIP卡,持卡可優(yōu)先排號選房。據(jù)說,一共才300多套房源,VIP卡就發(fā)了近400個,“都發(fā)冒了”。
沒卡,那還傻排什么啊!蔡博士調頭走出售樓處,戶外零下7度的冷風,迎面吹了他一個寒噤。一些剛剛趕到的購房者,大步流星與他擦肩而過。
“買房就像搶白菜,二線城市也瘋狂!”回望身后黑壓壓苦等的人群,蔡博士一聲慨嘆。
房價半年漲一千,是不是有些瘋狂
蔡博士今年36歲,在長春市某金融單位從事計算機系統(tǒng)維護工作,月收入6000元。這個工資水平在當?shù)毓ば诫A層中,算相當不錯的了——根據(jù)吉林省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數(shù)字,2008年長春市城區(qū)在崗職工平均月工資不過2300元。
蔡博士選房,掐指算來,陸陸續(xù)續(xù)已有一年。
一年來,長春房價走勢宛若“√”型。去年底,受金融危機影響,房價略有下跌,今年4月便調頭向上,緊接著一路攀升。根據(jù)官方數(shù)據(jù),今年1-9月,該市房價同比上漲14.8%。
但蔡博士自己考察后的“草根”結論是:上漲幅度達20%。以“上東街區(qū)”為例,同地段商品房,2006年每平方米均價2880元,2008年近4000元,如今漲到了5100元。
“上東街區(qū)”坐落于市區(qū),漲點也罷。南環(huán)城路上的某“中央公館”,周圍尚近乎荒僻狀態(tài),去年此時售價就達4500元/每平方米,現(xiàn)已漲到了5600元。上周六,蔡博士前去看房時,漂亮的售樓小姐說“已收到調價通知,至少還要漲100元/每平方米。”
與之遙相呼應,處于東環(huán)城路與南環(huán)城路交匯處附近的“鳳凰城”,要價也在4600元以上。年初,朋友還以3500元/每平方米的價格在附近買了房,如果倒退到2006年,這一帶房價似乎才2000元左右。
蔡博士看過的幾處樓盤,半年內基本上每平方米都漲了1000元左右。公開數(shù)據(jù)顯示,2004年—2007年,長春市商品房售價年均增長9.9%,2007年度漲幅最高,為15.9%。依蔡博士觀察,今年房價漲幅完全可能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這讓他為自已“出手緩慢”有些后悔不疊。
蔡博士有時想:在長春這樣的二線城市,如此漲法,是不是有些瘋狂?不過,有關部門說,“長春的房價同居民收入和城市發(fā)展相符,是理性健康的、沒有泡沫的市場”,因為“房價漲幅略低于經(jīng)濟增長和可支配收入增長”。
蔡博士這一年來工資沒漲,周圍幾位至親也沒見如何加薪。即使有人加薪,恐怕工資一年漲10%的也不多見。
按照長春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有關負責人的說法,目前該市商品房均價約為4200元/平方米。據(jù)2009年1月份的統(tǒng)計,長春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萬元,這意味著,一個三口之家(夫妻+孩子),不吃不喝努力11年才能買到一套80平方米住房。
根據(jù)國際標準,房價收入比(房地產價格與居民平均家庭年收入的比值)應維持在3至6倍的范圍內才算合理。依蔡博士的算法,長春房價收入比已達11∶1。何況,他跑過的20余個樓盤中,大多數(shù)都在5000元/平方米上下。不過,平心靜氣地想一想,和北京市高達27∶1的房價收入比相較,長春的樓市確實還“沒瘋”。
盡管工薪階層的工資永遠追不上房價,可買房的人沒見少,倒好像越來越多。蔡博士一般利用節(jié)假日看房,每到一處新樓盤,十有八九會發(fā)現(xiàn),早有人捷足先登,房源已所剩無幾,以至媳婦常罵“吃屎都趕不上熱乎的”,這讓他很傷自尊。
就拿10月份來說,據(jù)報道,融創(chuàng)·上城第3代花墅洋房,“80分鐘認購87套,突破1分鐘搶購奇跡”;綠地·英湖商務港“開盤當日,即告售罄”。而在當月中旬舉辦的長春秋季房交會上,5天時間即賣房4387套,成交金額達15.38億元。
年初選房時,蔡博士還不緊不慢,每到一地都仔細看樓盤質量,看戶型結構、前后樓距,甚至一天三次觀察采光情況。到年末,他已陷入恐慌之中,他發(fā)現(xiàn),有些人根本不實地考察,僅憑售樓處提供的宣傳彩頁與戶型圖就定房。
這些買房的人是不是瘋了?買白菜還得挑上一挑呢!這樣的事兒,蔡博士遇得多了:彩頁上描繪“臨河而居,美景如畫”,現(xiàn)場一看,河是條發(fā)臭的河,兩岸垃圾遍地、污染嚴重;沙盤上顯示,樓宇緊臨運動場,視野開闊,采光充足,實地一看,運動場面積還不如一村小操場,又恰有兩棵大樹遮窗……還有那綠化率、容積率、使用率、生活配套設施,開發(fā)商很多時候“說得比唱得好聽”。
不過,也不能由此說購房的老百姓瘋了。市住房保障和房地產管理局有關人員不是講了嘛——“2004年以來,長春市商品住房價格一直處于偏低水平,分析5年來的情況,長春房價漲幅在合理區(qū)域內”;“目前,長春市可售房源已不多,隨著企業(yè)投資信心的逐步恢復和增強,明年房地產市場將繼續(xù)保持平穩(wěn)、快速增長。”
“買漲不買跌”,是一個要命的心理。越跌越觀望,越漲越要買。當然,這也怪不得老百姓,一方面有人有剛性需求,另一方面,根據(jù)“城市用地愈來愈稀缺”的理論,著眼于新地王一個接一個誕生的現(xiàn)實,越晚幾年買房,越負擔不起。蔡博士相信,在各方合力的作用下,有關部門“明年房地產市場成交量、成交額將創(chuàng)新高”的預言一定能圓滿實現(xiàn)。
買房的過程,就是心靈一遍遍受傷的過程
都瘋了,又都沒瘋,對于房地產市場的怪象迷局,理工科出身、一直跟機器打交道的蔡博士理不清楚。不過,伴隨著一年來的購房歷程,他內心的痛苦是越來越清晰。
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同學眼中,身居二線城市的蔡博士是幸福的:長春房價平均才4000余元/每平方米,僅相當于發(fā)達城市的1/2,甚至1/5。每每同學相聚,他們都會表情夸張地大呼小叫,慫恿蔡博士趕快買房。
2002年剛就業(yè)、結婚那陣,蔡博士無力購房,一直寄居在父母家不足100平方米的老宅中。如今職場打拼數(shù)年,和妻子省吃儉用攢下40萬元,又計劃要個小寶寶,買房確實成為他的強烈愿望和生活必需。
攤開長春市樓盤圖走筆圈地之際,蔡博士一度信心十足:自己工作穩(wěn)定,月收入6000元,太太在高校當講師,月薪3000元,在當?shù)毓ば诫A層中都還算可以;夫妻兩人年富力強,手握40萬元積蓄,又是在“房價偏低”的二線城市——他們買不起房,還有多少年輕人買得起?
考慮到老人、孩子,將來三代同居,蔡博士的置業(yè)計劃如下:面積140平方米左右,戶型4室2廳2衛(wèi),多層建筑,三樓或四樓為宜,采光充足;小區(qū)環(huán)境、物業(yè)、供暖好;地點不能太偏,生活便利,周邊有優(yōu)質小學,臨近公園最理想。
一處處樓盤跑下來,蔡博士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的計劃太奢侈,太自不量力——符合標準的樓盤鳳毛麟角,偶有心儀之處,房價已達每平方米七八千元,即使將40萬元家底拱手奉上,還要背負90萬元貸款。
以“月供4000元,20年還清”計,蔡博士算了筆賬:每年還房貸5萬元;采暖、物業(yè)、水電煤氣費等1.5萬元;日常生活開支兩萬元——家庭年收入9萬元基本告罄——這還要老天保佑全家人無災無病,別提為父母雙親養(yǎng)老,更甭提生兒育女了。
想自己寒窗苦讀到博士畢業(yè),辛勤工作到華發(fā)早生,月工資在當?shù)毓ば诫A層中也算不錯,可在二線城市連個中意的“水泥匣子”都買不起,蔡博士有生以來第一次尖銳地感覺到自己的無能。他認識到,靠自己本本分分在單位埋頭工作,永遠買不起一處體面的房子。
其實,7000余元/平方米的房價,已“便宜”到讓一線城市居民直拍大腿了。那發(fā)達城市的年輕人都怎么活的呢?叔叔家的丫頭給了蔡博士答案——丫頭碩士畢業(yè)定居北京,新婚丈夫是北大博士,7月份剛找到工作,月薪3000元。小兩口買房需160萬元,雙方父母拿了80萬元首付,剩余貸款30年還清,月供近2800元。“一人還月供,一人養(yǎng)家糊口,有個孩子就更艱難。30年后,我50歲,也快退休了,等于給銀行打一輩子工。”丫頭說。
在北京的80后,一般都采用“四加二”買房模式,一套房子后面常常有三個家庭支撐,即:雙方父母出首付,子女自己還月供。蔡博士的叔嬸都是工薪族,奮斗了一輩子,給丫頭買完房,置辦完新家,老兩口“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別說買房,現(xiàn)在蔡博士對自己是否要得起孩子甚至都產生了懷疑。且不說當前高昂的子女教育成本,就是將來這筆購房費,也要他勒緊腰帶,任勞任怨再攢20年。根據(jù)商務部發(fā)布的《2006-2007年中國結婚市場發(fā)展調查報告》,全國城鎮(zhèn)結婚消費中,81.6%的新人得到了父母們不同程度的財力支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買房子。
回到眼前,無奈之下,蔡博士把購房標準一降再降,地理位置也從成熟市區(qū)一圈圈兒往外移。學校不考慮了,公園不奢望了,交通不必四通八達,步行10分鐘能找到通往市中心的公交線就可以。然而,這樣的房子也不多——房價上漲的速度總比他選房的速度快,而且這種情況下,也還總有人比他出手快。
蔡博士再次深受打擊。他很惶惑:難道大多數(shù)人都比他有錢?難道自以為還算中等階層的他,實際生活在城市最底層?
如果不是,如果大多數(shù)購房者都選擇了按揭,蔡博士同樣感到深深的不安——老百姓把自己今后的十幾年、二十幾年押給了銀行,購買力因買房被嚴重透支,再加上育兒、就醫(yī)、養(yǎng)老三座大山,平日還敢消費嗎?消費是經(jīng)濟增長的最終動力,內需無法激活,中國經(jīng)濟運行是否仍會強勁?中國老百姓還會有多少收入增長?還有多少好日子?
11月1日,星期天,長春氣溫降到了零下16度。心灰意冷的蔡博士決定再跑一次西環(huán)。看完該處兩個樓盤出來,天色已放黑,蔡博士心神俱疲,萬念俱灰,抬手叫了輛Taxi。
“一輩子血汗錢,肥了開發(fā)商、貢獻了地方財政收入,到頭來還把自己淪為了銀行的奴隸。買房就是犯賤!都不買,看房價還漲不漲!”出租車司機好像也正憋著一肚子火氣。
司乘對望了一眼,都是三十多歲的年紀,兩人會意地無語苦笑。城市夜景在車窗外被拉成幾條模糊的曲線,蔡博士覺得,那就像自己被樓市扭曲了的心靈軌跡。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