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房人心態趨理性
7月的最后一天,唐小姐終于交了5萬元定金給房主,為一個月以來的看房經歷畫上句號,這個結果顯然讓她非常滿意。
7月31日晚10點記者收到唐小姐發來的短信:“172萬定下來一套123平方米的房子,合同已簽。”記者隨即打電話過去,唐小姐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這套房子被她歸入性價比較高之列,幾乎彌補了半個月前她眼睜睜地看著相中的房子被別人高價買走的不快。
在記者接觸的眾多買房人中,唐小姐屬于最晚出手一批中的典型代表,他們普遍擁有一到兩套住房,再次購房多為改善居住條件或者孩子上學,這些人多被市場冠以改善型需求之名。在高房價導致剛性需求不斷萎縮的前提下,他們的入市被認為是支撐樓市下一步繼續向上的主要動力。
然而,本報記者在對一些改善型需求買房人進行采訪的過程中發現,以改善型需求為主的樓市接續力量,在此輪房價上漲中顯得非常理性,多數是出于迫切的現實需求,頭腦發熱跟風買房的人比重很小,且更看重房產的保值功能而不是寄望于增值。其中唐小姐的購房經歷和心態變化在這些人中具備一定的典型性。
自6月份確定再購買一套房子以來,她的心情可謂一波三折。考慮到新房價格過高,務實的唐小姐很早就將目標確定為房齡小于10年的二手房,并將幾乎所有的空閑時間都花在看房子上。兜兜轉轉一圈下來,購房目標不得不從西三環轉移到南二環,最后買的房子卻在東四環的四惠附近。
回首起這段買房歷程,唐小姐感慨頗多:“北京的房子價格太高,特別是西邊和北邊,位置和環境稍微好些的次新房動輒就得每平方米一萬七八千元,只有南城的房子價格相對較低,但是小區配套和周邊的環境都存在一些缺陷。”
唐小姐看房子的地域變化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她買房心態的變化,本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最早看中西三環附近的二手房主要是出于距離工作地點較近考慮,此后迫于資金壓力不得不轉向南二環,則是出于資產保值需要,而最終確定四惠是綜合考慮了兩者的平衡,“選擇了性價比最高的房子”。
在這個過程中她還出售了手中一套位于通州的房產,而之前并沒有先賣再買的打算。“我幾乎看遍了北京四環內戶型較大的次新房,對房價未來的走向也從最初的確定會漲變成看不清楚。原本剛開始看房時我認為購買房產至少可以實現保值的目的,但看了將近上百套房子后,我對此產生懷疑,如果房價已經高到普通購房人不能承受的地步,那么誰來接這最后一棒?”
為了降低風險,她最終選擇了出售一套房子的同時再購買另一套,以達到降低風險的目的。值得關注的是,無論購買唐小姐老房的購房人,還是她購買新房的房主,都通過這一買一賣的關系實現了房子的升級換代。其中購買唐小姐位于通州房子的買房人以80萬元的價格出售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賣房子給唐小姐的人在此之前就已經購買了一套300萬的高檔住宅。三個既是買房人又是賣房人組成的升級置業鏈條,在當下的樓市頗具代表性。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