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豐臺區政府舉行了“廉租房實物配租搖號儀式”,39戶申請家庭參加了搖號,并全部中簽。64歲的老李在中簽后流下了熱淚,幾天來,一提起新房,老李總是一邊哭一邊笑。(昨日《新京報》)
中簽戶的答謝和熱淚令人感慨,對低收入家庭絕不放棄,是國家無法回避也不可能推卸的責任。作為政府,提供住房救助這一公共產品是其義務。面對“感謝政府”這樣的“神情激動”,萬望不可受之無愧、卻之不恭。而理應以“這是我應該做的”為回應的主調,或者,更應從中簽戶的熱淚中作如此自省:或許“廉租房本來可以做得更早,也還可以做得更好”。
從權力的來源進行考察,政府不僅應是民主的政府,還應是負責任的政府。責任政府首先是一種政府治理理念,它與公權力緊密相聯。政府的權力來自于公民,也應該用之于公民。為了確保公權力的行使符合公共目的,或服務于公共利益,責任制度和監督制度的建設就成為必須。政府責任,包括法律責任、行政責任、政治責任與道德責任。救助住房困難的低收入家庭,首先是政府的道德責任,執政黨基于對這一道德責任的認同,而將其上升為政治責任。民意代表通過立法案,構建出包含了對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在內的住房體制,使之成為法律責任,進而成為行政責任。
據悉,北京市計劃在今后5年,每年建設、收購廉租住房30萬平方米、6000多套,實物配租比例將達到應保廉租家庭的35%左右。為了保障廉租住房資金來源,今后5年本市每年土地出讓凈收益至少拿出10%用于廉租房保障資金,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貸款風險準備金和管理費用之后,也將全部用于廉租房建設。這樣的規劃相比起之前,是一大進步,但是否盡到了政府應有的責任,還需在有效的監督機制下,進行科學的考量與評析。
比如,廉租房可不可以是1萬套甚至更多?5年內能受益的應保廉租家庭能否為70%甚至更高?今后5年能否在土地出讓凈收益中拿出20%甚至更合適的比例,用于廉租房保障資金?公共產品的提供離不開財政支持,加強對政府的財政監督,完善預算制度并積極吸納民眾參與政府決策,將是確保住房救助制度成功的前提。
另一方面,轉型期的貧富分化效應仍在持續顯現,一些滑向最低收入階層的底層民眾住房條件也在持續惡化。如果“貧者越貧”的現象不被遏制,而廉租房的建設又趕不上底層民眾不斷淪為住房救助對象的速度,政府責任的實現還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王琳(海南 學者)